您的位置:首页  校史馆信息

正文字体:

奋进新时代 谱写新篇章 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广西师范大学(2017—)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2-09-27 点击:49

       这里展示的是学校办学的第五个时期——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广西师范大学时期。2017年12月8日,中国共产党广西师范大学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确立了进入新时代学校新的“三步走”发展目标,即,第一步:力争到2022年建校90周年时,建成国内先进、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大学;第二步:力争到2032年建校100周年时,建成国内先进、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第三步:力争到2052年建校120周年时,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校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定位,“区域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已经实现,国内高水平大学和幸福美好师大建设各项工作取得崭新成绩,谱写了崭新篇章。

       在党的建设方面,学校党委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鲜明的政治方向、服务面向和育人导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健全党对学校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已经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连续四年在区管高校党委书记落实主体责任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中均获得“好”的等次,连续两年综合评价位列第一名。

       学校坚持以思想建设为引领,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扎实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把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始终,“三全育人”格局已经形成,学校宣传思想工作主旋律响亮、正能量充沛。

       学校坚持以组织建设为根本,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先后创建培育出全国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高校教工样板党支部、全国研究生党员标兵等先进典型。

       学校坚持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抓手,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政治标准精准科学选人用人,大力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和教育培训,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学校坚持以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为保障,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机制不断完善。

       学校坚持凝心聚力做好统战、群团、离退工作,实施“同心工程”,不断提升统战工作成效,实施“强基工程”,支持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发挥“两中心一基地”优势,统战理论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始终坚持深化和发展教代会制度,不断创新完善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形式和运行机制;共青团建设工作着力提升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贡献度;离退休工作始终以“让党放心、让老同志满意”为目标,奋力推进离退休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党建引领下,学校坚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学校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涌现,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在人才队伍上,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572人,拥有博士学位842人,占比53.56%,硕士以上学位教师人数占总数的85.95%;正高级职称400多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比例57.89%;硕士研究生导师1300多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00多人。学校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60多人次;有广西院士后备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八桂学者、广西特聘专家、广西优秀专家、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人才140多人次。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坚持以本为本,全面启动实施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行动计划“十大工程”,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一流专业1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入围2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通向同行,打造高质量“金课”,获批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自治区“三全育人”示范校培育建设单位,连续5次荣获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突出单位。学生在亚运会、全运会、全国啦啦操冠军赛等赛事中摘金夺银、捷报频传。特别是学校“双创”教育成绩斐然,近七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获得了1金8银17铜的好成绩,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性高校”,入选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50强)”。

       在学科建设上,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8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学科专业涵盖了10大门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广西高校最好成绩,6个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软件工程、美术学)跻身全国前40%,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获B+档,是广西进入前20%的两个学科之一。化学、工程学两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 1%,6个一级学科进入广西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在科研创新上,学校创建了目前广西唯一独立建制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此外还建有省部共建教育部“广西民族药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基地)16个、省级以上高校新型智库机构8个。学校2020年自然指数排名进入全球500强,名列广西高校第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年度立项数连续10年均跻身全国百强,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入围全国高校30强,国家社科基金年立项总数首次突破40大关。

       在社会服务上,学校积极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新战略,成立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院、西部乡村振兴研究院、湘江战役与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大力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持续强化科技支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和智力等资源优势,注重压实帮扶工作主体责任。从2018年起在自治区组织实施区直中直驻桂单位定点帮扶工作考核中,我校已连续四年被评为最高的“好”的等次。涌现出以“泥腿子”教授邓荫伟为代表的一大批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学校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主动对接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建设了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光电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文创旅游现代产业学院等3个现代产业学院,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产业技术联合攻关等方面求突破、开新局。

       学校还是首批广西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和首批全区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共面向区内外各级党委、政府、高校举办各级各类党员干部培训班1200多期;培训干部近8万人次。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学校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挂牌成立广西高校唯一的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文教育基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11个“汉语文化中心”。

       学校积极开展国别与区域研究,越南研究中心获批为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和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成立了东盟教育研究院、中国—东盟创新创业学院、中国—东盟青年社会组织发展研究院,区域服务能力和面向东盟国家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学校坚持规模与质量并重原则,积极开展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工作。2017年开始,设立了“海外交流基金”,每年投入120万元资助学生出国交流学习,累计派出2068名学生赴国(境)外学习、交流和担任志愿者。学校先后与韩国韩瑞大学合作举办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韩国龙仁大学合作举办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校国际学生规模始终保持在全国百强,处于广西前三位置,年均国际学生规模达1600人,2018年10月,学校顺利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为广西首批通过认证的两所高校之一。

       此外,学校还举办了中国—东盟青年领袖峰会、东盟和中国大使系列演讲、国际学生家长大会等活动,接待了越南驻华大使、印尼驻华大使、美国驻华大使等高级别人文交流团组。

       在文化传承创新上,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文明风尚。2020年获批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我们传承红色基因,把红色校史融入文化建设,推出《杨东莼》《育才赞歌》等原创校史剧、舞台剧,举行“重走西迁路”红色校史寻访活动,展现师大红色校史,讲好师大红色故事。

       我们锻造文化品牌,打造“独秀大讲堂”“点赞师大·年度致敬”等品牌活动。校歌《育才之歌》入选中国高校十大最美校歌。

       我们创新文化载体,陆续建成校史馆、王城博物馆、桂学博物馆、独秀书房、中国共产党简史展等文化阵地,建成校训石广场、校史人物雕像集群、中华传统文化名人园、雁石林、校友林等文化景观。持续打造校园文化新地标。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