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视点

正文字体:

【榜样的力量】胡大雷:亦师亦友的“暖心教授”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1-09-15 点击:679

亦师亦友的“暖心教授”——胡大雷


潜心科研几十载,他把学术研究视为毕生事业;情系桂学创佳绩,他是广西“桂学研究”特聘专家;敬业乐群育英才,他是学生心中最有温度的老师。他就是我校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胡大雷教授。

年逾古稀依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他用一生的时光深耕学术研究,坚持教书育人,是“感动师大”的知名学者,也是亦师亦友的“暖心教授”。



笔耕不缀,做学问持之以恒


他曾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终身教授”,以他为负责人的团队被教育部评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诸多荣誉面前,胡大雷教授称得上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学术研究取得累累硕果。其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汉魏六朝文学研究、桂学研究两个领域,他的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均有影响,连续多次获得广西社科成果一、二、三等奖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荣誉。


治学需要严谨的态度与刻苦的钻研精神,胡大雷教授也以持之以恒的执着潜心治学,一直在中古文学研究、文体学研究、桂学研究等古代文学领域孜孜不倦。他以深厚的学识素养、渊博的学识、扎实丰富的资料储备,独具匠心地对汉魏六朝文学进行研究。二十多年来,胡大雷教授的学术研究在中古文学领域(即魏晋南北朝文学)内展开和深化,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300多篇。1996年出版的《中古文学集团》,是对文学集团、诗人群体整体式研究的先驱式著作;2000年出版的专著《<文选>诗研究》,对《文选》诗二十三类做了概括而周详的阐述,为诗歌类型研究做了样板。这两部著作为胡大雷教授在学术界的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好好学习不易,天天向上更难。”胡教授始终认为,做学术研究必须静得下心,学得下去,才能成大器。他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见证了持之以恒、“天天向上”的力量。他经常鼓励学生每天坚持写作:“学术工作贵在坚持,哪怕一天只写300余字,那么一年下来也有十万多字,差不多就是一本书了。”他这样鼓励学生也以此要求自己。做科学研究是胡大雷教授作为学者的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更是一位有责任的鸿儒对学术高地的默默坚守。胡大雷教授常惋惜道:“学界的一些名家到了退休年龄后就不再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了,这是学界的损失,实在是很可惜。我虽然过了退休年龄,仍然要坚持做学术研究,继续论文写作。”在他看来,做学术研究不在于年龄大小,即使到达退休年龄他也依然保持高度的创作热情。


坚守责任,研桂学传承文化


真正的学者不仅是为当世进行学术研究的,更是为了肩负起未来的学术责任。“桂学研究是我终身要研究下去的课题,不断地培养桂学人才,把桂学研究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他作为桂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只是一门心思地埋头做自己学问,但也绝不是躲进书斋里不闻窗外事,而是秉承着“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学术大目标,本着“做学问搞研究也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地方文化建设做有益贡献”的初心,扛起“桂学研究”重任的大旗,把研究桂学、传承广西文化当成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何为“桂学”?为了担起传承广西文化的重任,向世人证明桂学的源远流长与重要地位,胡教授以孜孜不倦的探索证明了“桂学”既是我国近现代学术史上提出的区域文化概念,也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的辛勤汗水铸就了斐然的成绩。2012年10月,以胡大雷为首席专家申报的“桂学研究”项目成功中标,使桂学研究从区域文化行为上升为国家文化行动。这是广西的第一个基础研究类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该项目除了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经费资助,还获得自治区教育厅、广西师大、广西文科中心提供的研究及配套经费。四年后,该项目以140万的成果字数、77篇论文、4部专著、6项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得免于鉴定结题。2020年12月,由胡大雷教授领衔著作《桂学研究》丛书七卷本发布,使十年磨剑的“桂学”成为广西文化名片。


《桂学研究》丛书七卷本书影


胡大雷教授认为,从广义上说,“桂学”是关于广西文化的学术总称,现代意义上的桂学是指以广西社会、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广西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广西是多民族地区,其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很强;广西的地缘条件又决定了广西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前沿。桂学研究将充分挖掘广西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起的特殊作用,为今日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更大的贡献。


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曹道衡先生对胡大雷教授有很高的评价:“中古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实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值得庆幸的是,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阶段的诗歌史渐趋重视,并且出现了不少卓有成就的著作。在这方面,胡大雷先生的贡献尤其令人钦服。他不但学识渊博,掌握了丰富的史料,而且具有很高的理论素养,善于掌握和运用现代文艺理论,因此目光犀利,善于提出问题,切中肯綮。”注重从学术发展的全局考量,给学术界研究提供真问题,做学问敢于肯硬骨头勇于创新,是胡大雷教授的学术追求;而从长远的目光审视学术、对待学术,树立起自己独立的、系统的治学体系来,更是胡大雷教授坚守的正确的学术观和治学之道。


“桂学研究目前只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接下去还将开展第二阶段的工作,包括广西经学史、广西史学史、广西子学史等,今后桂学研究还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直持续下去。”谈及桂学研究,胡大雷这样说道。如今桂学不仅是广西的文化名片,也是提升广西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带着振兴文化的使命与责任,胡教授始终行走在学术研究的路上。


亦师亦友,对学生倍加关心


在学生心中,胡教授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也是他们的良师益友,是一位充满人文温度的老师。他在面授时与学生亲切交谈,像朋友一样和学生一起探讨学术问题,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使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写作论文,以独到的学术研究方法论指导学生学习。有些学生提出,在论文的具体写作时常常觉得写得不够深入,胡老师便拿自己的文章做例子来具体分析,并总结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指南,“论文一是要分‘点’,一篇文章要有三至五个要点方能成文,少了则说不全面讲不透彻;二是‘点’之间是有联系的,或是平行关系或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关系,于此方能把‘点’连成‘线’,才能看出问题发展的脉络;三就是‘线’怎样能立体化,论文只立足文学谈文学是不够的,就着文学谈点别的就是新意,那就要探讨文学是怎样适应社会、时代的变化发展的,以及文学在社会、政治、历史、经济中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方法都成为了他们学习、研究的宝贵经验。胡教授的谆谆教导对于初入学术研究门庭的学生来说,不仅仅是提供了传统的、正规的学术研究方法论,更是对后来者提出了正确治学之术的要求和高雅学术观的希冀。


七旬老者还常常会为迷茫的学生指点迷津,鼓励他们踏实学习、循序渐进、戒骄戒躁,扮演着“知心朋友”的角色。胡大雷教授会在逢年过节给同学们送上祝福卡片,每逢开学、中秋节、元旦等节日,他不忘给学生新学期的寄语或节日的关怀。一次,在给研究生上期末最后一节《中国古代文学史》课上,胡教授说:“新年就要到了,祝大家新年好!”随即,从文件包里取出一叠贺卡,说:“这里是我自己制作的新年贺卡,礼物虽轻,也是我的一点心意吧!”贺卡上虽然只有简单的“新年好”三个字,却浓缩着他对学生的美好祝愿。他还曾经在美国讲学时给新招收的三个博士生每人买礼物,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鼓励,鼓励他们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在胡教授看来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这样的“小事”被学生们刻在心里,变成无法忘怀的温暖。他也在这些“小事”中体现了大度淡然的做人风范、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这位性情温和、年逾古稀的教授获得学子们的一致好评。


立德树人,敬业乐群薪火相传

胡大雷教授1984年底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在师大的求学生涯以及后来的从教经历中,“敬业乐群”的校训已经深深烙在胡教授的心中。他把敬业乐群的内涵转化为对教师使命的执着坚守和对学生的深切关爱。


“敬业乐群是我做人的准则,敬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专心致志,只有敬业才能使自己在教师岗位上站得住,获得学生们的尊敬,乐群就是让事业相同的人集聚在一起,用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理想使莘莘学子乐群。”胡教授把敬业看作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一种职业道德,他在教师岗位上用爱心、仁心默默滋润着学生,陪伴他们成长。胡教授善于创新,通过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与古代文学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春风化雨般的循循善诱和亦师亦友的推心置腹中成长。


在同学们的眼里,胡大雷教授是一位具有魏晋风度的学者,这种“魏晋风度”在学习上,表现出一种宽容通达,尊重学生的特性并因材施教。胡大雷教授常用“敬业乐群”来阐释他的做人和工作原则,他说:“‘乐群’就是乐于和谐相处,它不是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讲究‘和’”。在胡大雷教授的教学观念里,讲“和谐”、讲“乐群”,首先要承认多样化,承认老师、学生的“不同”存在是合理的,这样才能构成“和”,构成“群”。他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通过读书与学问研究以充分挖掘、发挥自己的专长,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立德树人是胡教授一以贯之的育人准则,他认为,学生成才与否不在于发表多少论文、样样精通,最重要的是做人,他一直告诫学生要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做一个“中庸”的人,做一个不偏激、通情达理的人,这样才能在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作出贡献。“治学先做人”是胡教授的育人原则,才华固然重要,但是品德无论何时都必须放在首位。胡大雷教授的人才培养理念正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胡教授十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也在他们迷茫时扮演着“指路人”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的未来提意见,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刘玉珺是胡大雷1999级的硕士生,是广西师大中文系第一届基地班学生,专业基础很好,当时有毕业后留校的想法,便向胡大雷征求意见,胡教授相信继续读博会对她未来的学术发展有很大帮助。在胡大雷的鼓励下,她去读了博士,博士后出站后便在西南交通大学任教。如今,刘玉珺在古代文学界已占有一席之地。“胡老师极其爱才,当年我就是写了一篇古文赋给他,毛遂自荐想做他的学生,他看后很开心地收了我。”很多年之后,学生贺湘林对这一细节依然记忆犹新。后来,胡大雷又鼓励贺湘林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贺湘林就在泰国做了两年志愿者,习得一口流利的泰语,回国后成为单位一名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


如今,胡教授的许多学生已经成长成才,有的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卓越学者,有的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都在热爱的领域里闪闪发光,对于胡大雷来说,这就是他坚守讲台辛勤耕耘最好的回报。三尺讲台守初心,种得桃李满天下。


笔耕不缀,是对学术不变的热忱;研究桂学,是对文化无声的传承;教书育人,是对初心长久的守候。胡大雷教授以岁月书写热爱,用行动诠释了最美师德师风。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