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视点

正文字体:

【榜样的力量】邓荫伟:穿林沉田四十载 田间地头著论文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1-09-15 点击:386

穿林沉田四十载 田间地头著论文

——记邓荫伟教授级高工


四十余年来,他坚持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农民种植,用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技术,让大批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这位普普通通的科教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不平凡的篇章。四十余载倾心育人,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的领导、同事和熟知他的人无不发自内心地称他为“老黄牛”。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广西优秀共产党员、广西高校创新争优十大先锋人物、广西优秀科技特派员、广西八桂先进人物、国家级政府特贴专家、广西师范大学邓荫伟教授。


上图为邓荫伟教授


立志攻坚,扎根林田


2010年,邓荫伟和他的团队们开始研发金花茶繁殖技术,着手于实现金花茶助力三农梦与脱贫梦的远大目标。金花茶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茶中皇后”,邓荫伟用了短短的5年时间建成了250亩的桉树林下金花茶栽培示范基地,林内金花茶植株生机勃勃,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基地的建设与科研完全是邓荫伟及相关企业自投资金建设的,并没有国家项目的资金投入。邓荫伟说:“只要自己找准了课题,即使国家不立项,自己掏出钱、拿自己的工资都要去做一做,科研上的创新就是要承担一定的压力,这样收获的成功才能更加难能可贵”。有志者,事竟成。邓荫伟研究的金花茶新技术为地方创效益近9000多万元,同时“一种桉树林下金花茶的栽培方法”于2016年1月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特色珍稀植物的利用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40多年来邓荫伟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的科研成果,其技术推广应用,让广西乃至全国的成百上千农户受益,为社会创造的效益达30多亿元,做到了真正将论文写在大地上。


邓荫伟说:“在我们贫困山区,只要有土地,广大农民朋友在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下发展地方的特色产品,就能够使老百姓增产增收,就能够脱贫致富”。邓荫伟和他的科研团队采用油茶良种早实丰产栽培法,将油茶产果量提高三倍,为了让群众看到效果,几乎跑遍了桂北的主要油茶产区,在农民家门口搞起了试验,开展现场培训。如今他推广油茶良种,已在龙胜、资源等地建立基地11万亩,惠及桂北山区农民。邓荫伟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让百姓少累一点,多赚一点。四十年来,他扑下身子沉在山间田野,做农民增收的引路人,生动演绎了“我服务、你增收”的精彩故事。



风雨无阻,只争朝夕


以人民为中心,与时间赛跑,在攻坚路上,百姓未脱贫,他的步伐不止。邓荫伟的朋友时常用“铁人”来形容他,因为他不仅仅全身心不计报酬地投入科研,也常常不顾危险为百姓“雪中送炭”。


2018年5月25日,在广西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邓荫伟讲到“我因心脏病入院做手术,但这段时间正是油茶管护的关键时期,农民朋友打电话请我去指导。于是,手术后两天我就出院,第三天就下乡了……”他信守承诺拖着病体下乡教农民栽培的感人事迹,让台下的数百名观众无不屏息聆听,甚至有人不时抬手拭去眼角的热泪。术后身体还未恢复的他滔滔不绝,但对于刚做手术的状况却只字不提,以全力以赴的干劲一次次为广大农民送去精神食粮。为了帮助当地百姓脱贫致富,邓荫伟常常亲自为百姓送去良种苗木,即使远赴几百公里外的山区,即使倾盆大雨降临,他也毫不犹豫地前往,为了科研与百姓增收,每天步行几十里路、趟水送去新技术是他的日常。他以实实在在的干劲为百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油茶科研工作中,他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先后深入到国家贫困县和桂北山区龙胜、资源、灌阳、兴安、全州、灵川等10多个县、乡(镇)为农民朋友开展技术指导,为当地培训科技人员,并亲自指导柳州市三江、柳江、贵港市港北区等建立油茶丰产林基地。一边实践,一边思考,有的放矢,克难攻关。苦心人天不负,邓荫伟的油茶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陆续克服难题……历时8年,他顺利拿下了油茶良种丰产栽培技术。早在2014年他在桂北地区主持建立的油茶丰产栽培示范林300亩,最高亩产茶油达61.25公斤,为推动广西油茶产业发展、实现广西油茶“双千”计划工程作了良好的示范样板。更令人欣喜的是,油茶丰产林的繁育工作已基本完成,国家示范林的推广正在进行中。


疫情期间,邓荫伟急农民之所急。他坚持深入村寨,翻山越岭开展现场培训与技术指导。2020年3月初,他冒雨赶到200多公里外的资源县梅溪镇坪水底村村民文绪猛家中,并亲自上山示范如何正确培育和管理油茶;3月24日至4月底又先后赴贵港市、梧州市及资源、龙胜、全州等开展油茶、毛竹、银杏等相关的技术指导。邓荫伟表示,“一年之计在于春”,他希望通过科技指导,把疫情给农业生产带来的消极影响减少到最小,尽力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


邓荫伟说:“让人最欣慰的时候,不是上台领奖,也不是获得专利证书,而是每次下乡时,农民激动地拉着我的手,告诉我亩产创新高,丰产又丰收。”他想方设法在银杏、油茶和金花茶这3个广西最具有特色的经济林树种上做文章,让它们成为农民致富、乡村振兴的“摇钱树”。多年来,邓荫伟始终站在科研一线,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路径,助力农民脱贫致富,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精准扶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树荫护苗,倾心育才


2004年,对于邓荫伟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当年7月,邓荫伟从桂林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调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其身份也从一名林业科学工作者变为一名传道授业的人民教师。


数十年来,邓荫伟不忘林业工作者锐意拼搏、迎难而上的初心,把对待植物的热情延续到三尺讲台上,用爱与责任在学生心里埋下为农民增收增产的种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更是牢记育人使命,用扎实专业能力为学生架起通往知识的桥梁。他承诺:一定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农林科学工作者,为校争光,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奉献。他一步一个脚印地把一批又一批学生培育成才,默默践行着自己的诺言。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思有所想、行有所得,邓荫伟往往在带队下乡前半月就着手准备,召集学生开会,重点讲解准备注意事项。为了提高油茶嫁接的成活率,他将嫁接操作的关键技术,即切芽工作放到了自己身上,身体力行,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对待每一份学习研究工作。严谨的作风、科学的态度、扎实的功底和忘我的精神始终涵养着广大学子。


用心耕耘、潜心育人是邓荫伟在教学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邓荫伟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每一位学生。4名2020级的林业研究生对邓荫伟的第一印象都是慈祥的,邓教授也曾对她们说:“我有一个女儿,比你们大,以后你们和我女儿一样,都是我的女儿。”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上,邓老师无时不用一个科学家的细心、耐心、责任心来教诲学生;工作之余,他又始终以一个“老父亲”的口吻去循循善诱学生,关心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教导学生在以后的科研中不仅要把科研工作跟社会服务结合起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有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更要始终以帮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为己任。另外,邓荫伟教授与其他老师传授理论知识和学术的方式不同,他将课堂设在林间地头,一有空就带着学生们往山林田间跑,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创新研究。校园、实验室、田间地头都是他潜心育人的阵地。几年来,培养的优秀学生令他自豪,也令广西师大骄傲。


“邓老师即是师又是友,他不仅教会我们学术,更教会我们做人。”学生于宏达这样评价邓老师。于宏达自2018年起跟随邓老师攻读硕士学位,入学以来,他与邓老师深入广西桂林、北海、贵港等多个国家贫困县为农民朋友指导油茶、金花茶的良种繁育、丰产林营建等技术,并牵头组建“种友公益团队”以进行科技扶贫培训服务。创新能力是民族经济竞争的核心,创新意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斩获“银奖”、广西赛区中斩获“金奖”的所在科研团队,无疑为社会所创下的效益显著巨大。于宏达入学以来发表过学术论文4篇,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校级以上荣誉表彰10余项,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积极宣传政策理论,组织开展党日活动50余场。刘仁路也是邓荫伟教授时常提起的学生,他2010年进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此后的四年里,刘仁路长期跟着邓老师深入到山区一线,一起进行科研调查与示范推广工作。刘仁路在本科学习期间发表过3篇科研论文,曾获得11项国家专利,并先后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最高荣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广西十佳青少年”等称号,2013年他被破格保送到了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培养了像于宏达、刘仁路这样优秀毕业生的邓荫伟教授,却仍谦虚地说:“我还要继续努力,为八桂大地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邓荫伟仍坚守教师岗位,他时常说:“学生来找我,是对我的信任,我必须不遗余力地指导他们”。邓老师不仅指导本院学生,对于其他学院的学生他也是一视同仁。有一次经济管理学院的几个研究生找到他,希望通过大创项目推广他的金花茶专利成果,邓老师不仅没拒绝他们,还与他们聊了整整一上午,随后约好带他们到田地里走走……一人一生一辈子,专心专注一件事,邓荫伟做到了。正如《学记》中的“亲其师信其道”之说,邓荫伟用心、用爱、用诚待学生使其“亲其师”,以自身过硬的专业能力不负学生的“信其道”,恪守学术道德,播撒知识种子、播种爱与希望,为学生树起一片绿荫,用心呵护幼苗成长。


黑发积霜织日月,粉笔无言写春秋。邓荫伟以实际行动带领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佳绩。在4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他先后获国家级、省部级等科技成果奖10多项次,参加出版编著7部,培训专业技术骨干2万多人次,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了国家林业部、广西科技厅等部门下达的17项科研任务,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养硕士研究生10多人,所带学生获得多项荣誉表彰。


穿林沉田四十载,不变的是初心,坚守的是担当,收获的是希望。一名普普通通的科教工作者,用四十年的风雨兼程、迎难而上,在山林天地间浇灌了无数希望,诠释了不屈不挠的攻坚精神,谱写了不平凡的脱贫篇章。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