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聚集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相关研究成果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1-08-09 点击:1002
2021年8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8版刊发专题《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整版刊载了我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相关学习研究成果。我校党委书记邓军,校长贺祖斌,校党委副书记旷永青、赵铁与校纪委书记莫坷分别撰文,阐述学习心得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其中,邓军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为题,从坚定理想信念强志气、增强必胜信心强骨气、提升本领才干强底气三个方面深入阐释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的重要性和时代意义,文章强调,要引导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强志气、增强必胜信心强骨气、提升本领才干强底气。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会国家的伟大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谱写壮美的青春华章。贺祖斌以《信仰·人民·实干——百年大党风华正茂》为题,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带领人民创造出‘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的伟业?”以及“为何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文章表示,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始终坚持信仰不变、初心不改,坚持独立自主、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最恢弘的史诗。
现将报道文章全文转载分享:
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
◇邓军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我们要引导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强志气、增强必胜信心强骨气、提升本领才干强底气。
坚定理想信念强志气。志之所向,金石为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是有志气的人民。有志者事竟成。周恩来14岁的时候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黄文秀立志为革命老区脱贫奉献青春力量,成为“时代楷模”,广大青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争做抗疫斗争的“最美逆行者”。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增强青年志气,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我们的教育是党领导下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教育。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着眼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增强青年志气,要强化政治担当,增强立德树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要学习张桂梅同志的“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的教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与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增强必胜信心强骨气。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百年前,一群爱国进步青年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真理,最终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一百年来,中国青年在共产主义旗帜下团结奋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无论是“两弹一星”、“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嫦娥”探月,还是抗震救灾、脱贫攻坚,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无一不体现着中国青年勇担复兴大任、无惧风险挑战、敢于攻坚克难的品格。
增强青年骨气,要加强党建引领,增强必胜信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加强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高校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增强青年骨气,要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感染学生、赢得学生、感召学生,使学生在“拔节孕穗期”磨砺肩膀、坚强脊梁,牢固树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必胜信念。
提升本领才干强底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底气足,才能自信从容、不畏强敌、担当时代重任。百年华诞,风华正茂!这种底气源自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劈波斩浪、筚路蓝缕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青年要增强底气,在党的旗帜下昂首前行,不负时代,奏响青春主旋律。
增强青年底气,要深化党史学习,提升本领才干。青年的底气源于对党的信念和自身本领的增强。学史增信,就是要增强信仰、信念、信心,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高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3·18”讲话精神、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让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底气十足跟党走。让学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奋斗的智慧和力量,勤奋学习,增长本领,增强底气,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时代强音响应党的号召。
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谱写壮美的青春华章。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信仰·人民·实干——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贺祖斌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带领人民创造出“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的伟业?为何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答案就是始终坚持信仰不变、初心不改,坚持独立自主、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最恢宏的史诗。
一、坚定理想信仰,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百年来,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历经苦难而初心不改,饱经风霜而初心不改。
伟大建党精神,历久弥新、代代相传。一百年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起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相继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铸就了一座座信仰不朽的精神丰碑,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弘扬红色传统,坚守初心使命,赓续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舵稳方可远航。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披荆斩棘,发展壮大,迎来百年华诞,归根到底是因为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始终认为历史的考卷只能由人民来评阅。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宗旨,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各项工作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展望未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凝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伟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坚持实事求是、实干兴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干才能兴邦。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时代主题、正确回答时代课题,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成功结合,创新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探索回答了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应该进行什么样的革命和如何进行革命的问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从站起来迈向富起来。
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作出了科学回答,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
报道链接:
https://epaper.csstoday.net/epaper/read.do?m=i&iid=6092&eid=41870&idate=12_2021-08-02
报道截图:
专版截图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