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版刊文:推进教育扶贫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1-01-18 点击:879

2021年1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第9版刊发专题《推进教育扶贫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我校党委书记邓军教授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教师分别撰文,阐述教育扶贫经验和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其中,邓军教授以《当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排头兵》为题,从依托教育资源优势,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竭力为贫困对象提供智力帮扶;聚焦文化和旅游扶贫新领域,助力县域旅游经济腾飞;顺应经济发展新格局,探索消费扶贫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分析阐释。

 

现将《当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排头兵》全文转载分享:

 

当好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排头兵

邓军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教育扶贫是我国扶贫开发方略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只有抓好教育扶贫,才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区,民族地区占了11个。因此,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又是脱贫攻坚和教育扶贫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技术、人才和智力等优势,努力发挥优质资源的“品牌影响力”,成为广西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排头兵。

 

依托教育资源优势,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

师范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未来基础教育的发展。高等师范院校是教育发展的先锋,是未来教师培养的摇篮。广西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与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和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双一流”高校,依托在教育领域的资源和优势,以贫困助学和支教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开展了“宝被计划"“小小书屋进苗乡”“艺起成长”“粉笔头""桂台青年携手支教"“蓓蕾行动”等教育扶贫项目,通过开展乡村支教.结对帮扶.志愿服务等教育扶贫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帮扶成效。

 

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干秋的大事。发展乡村教育,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其中,通过系统培训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尤为重要。广西师范大学作为广西基础教育教师的孵化器,充分发挥教师教育领域的专业引领和l辐射效应,结合帮扶贫困县(乡村)基层学校实际,量身定做设计安排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方案,仅2019年就帮扶贫困县开展中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和基层干部培训活动共8期,有效地提升了帮扶贫困县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水平。

 

加大科技扶贫力度,竭力为贫困对象提供智力帮扶。

高校是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汇聚的智力高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文强桂”战略的主力军和“科技兴桂”战略的生力军,广西师范大学统筹各类科技资源,积极开展科技扶贫。

 

首先,开展科技惠民服务。受各种因素影响,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水平总体偏低,贫困家庭孩子的就业.获得发展资源能力相对较弱,从而陷入持续的贫困陷阱。为此,广西师范大学积极发挥咨询服务、产业规划、农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等专业优势,为贫困户提供专业科技技术服务。仅2019年学校组织专家学者共11批次32人,选派科技特派员8名,赴贫困村开展油茶.速生杉、养猪,养鸡等种养殖技术培训,解决农户在种养殖方面的实际困难。

 

其次,助力“互联网+扶贫"新模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互联网+扶贫"新模式已经形成并取得了巨大成效。广西师范大学充分发挥信息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运用720全景VR技术,创建贫困村贫困户全景影像数据信息平台,将各贫困村特色产业、村集体经济、“十一有一低于”、贫困户“八有一超”等指标情况实景呈现,助推精准扶贫数据信息管理,大大提高精准扶贫档案数据管理效率,也为下一步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聚焦文化和旅游扶贫新领域,助力县域旅游经济腾飞。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其保护与传承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实践证明,少数民族地区依托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扶贫,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广西师范大学充分利用在旅游管理、旅游研究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元素与乡村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创新旅游扶贫模式,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景区+农家”和“农庄+游购”的扶贫新方式,把当地文化传统与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理念和精神相结合,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旅游文化活动,全力协助对口帮扶县打造旅游扶贫的典范,协助建设一批景区旅游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同时,注重搭建和完善多元文化活动载体和平台,组织校内单位赴贫困村开展文艺演出、农家书屋建设、乡村文化艺术长廊绘制、“乡村篮球训练营”“留守儿童工作坊”科技电影展播、体育文化传播推广等文化下乡活动每年达十多次,帮助拓宽贫困户家庭儿童的眼界,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

 

顺应经济发展新格局,探索消费扶贫新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具有鲜明的外向型发展特点。近年来,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我国外部经济环境急剧变化,海外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特别是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求。

  

为此,广西师范大学利用工会、党建等活动平台,挖掘民族地区消费扶贫潜力,积极打造贫困村农产品实体销售专柜、扶贫淘宝店、微信群和QQ群等销售载体升级版,做好扶贫产品进校园食堂和进校园超市工作,构建起扶贫产品定向营销渠道,引导对口帮扶贫困村形成稳定特色产业。在开展消费扶贫工作过程中,学校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被动帮扶”的旧观念,加大扶智扶志结合力度,激发贫困户摆脱困境的内生动力,从根本上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能力,帮助其实现了“外在输血式扶贫”向“自我造血式脱贫”的转变。

  

报道截图: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