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教学科研

正文字体:

【喜报】4项!我校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社会科学研究处 作者: 日期:2020-12-18 点击:1191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我校共有4项成果获奖,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奖总数超过学校历届获奖数量总和,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

  

荣获二等奖的成果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谭培文教授的论文《社会主义自由的张力与限制》、教育学部孙杰远教授的论文《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及其改进》,荣获三等奖的成果分别是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胡大雷教授的论文《六朝诗歌用典论——兼论“诗言志”与集体无意识》、教育学部王枬教授的著作《广西民族教育研究》。

  

此次获奖的成果来自于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文学3个学科,充分反映我校传统优势学科的强劲发展势头,更是体现近年来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学校注重构建科研成果培育体系,高度重视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工作。自2016年开始,社科处/广西文科中心启动实施“重大成果培育工程”,旨在推动我校学者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引导和激励学者冲击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和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面提升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核心竞争力。现已培育的10项重大成果,其中谭培文教授和胡大雷教授的成果均于2016年进入培育,并分别获得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三等奖。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社科届普遍将其视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该奖项自1995年设立,一般每3年评选一次,至今已举办八届。本届参评的是2014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产出的成果,共评选优秀成果1539项。截至目前,我校累计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7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附:获奖成果简介 

论文《社会主义自由的张力与限制》(作者:谭培文教授)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文章主要阐述自由的张力突显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个性。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由的方法论说明,不研究主体自由意志,就无从研究道德与法等问题。马克思的自由并非新自由主义所说的理性决定论,必然也不是非对象性的存在物。中国道路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坚持目的自由与工具自由、形式自由与实质自由、自发自由与自觉自由、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辩证统一,以充分激发与释放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社会的活力。资本主义物的统治导致自由异化。中国道路不是一种缺乏价值观的崛起,中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由张力与限制相统一思想的成功创新。

  

论文《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及其改进》(作者:孙杰远教授)发表于《教育研究》2015年第6期。文章从人类学范式逐渐成为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选择,在方法论意义上与书斋—宏大理论范式形成对比。在内涵特征上,人类学范式以“他者眼光”与“推他及己”为核心,从“田野”出发衍生出作为方法的多种形态。但面对教育研究的复杂性与发展性,人类学范式显露出一定局限,应从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人类学范式的宏观修正;传统“田野”反思及其“方位感”与“历史感”重构;田野工作中“专业”与“非专业”的意义整合;发展“关系个案研究”与微观分析;追求“大实证主义”范式。 

论文《六朝诗歌用典论——兼论“诗言志”与集体无意识》(作者:胡大雷教授)发表于《文学评论》2014年第5期。文章用当代意义观念对“用典”这一诗歌创作修辞手法作出新的阐述。用典本为“笔”的专利,公文撰作“酌古御今”习以为常。诗歌用典,一是古往今来延续的传统;二是古代有“善士”之“尚友”传统;三是文学创作的知识化使然。六朝诗歌的写景、叙事、说理抒情都有用典,事典则重于语典。咏史诗中因人物独立地位而有不同。用典给诗歌提供一种新型诗歌意象,为诗歌开出新的一路。庾信诗歌用典令诗歌抒情产生张力。于是,诗歌的抒情在形式上把自我与集体融合在一起,实现《毛诗序》所谓“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的诗歌吟咏,诗歌实现了既是自我的,又是自觉的集体意识的表达。

  

著作《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作者:王枬教授)于2014年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广西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民族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而当下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化交融与文化碰撞在为民族教育带来巨大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民族教育未来的走向置于多重选择的十字路口。专著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除汉族以外的所有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自治县、自治乡及民族学校学生进行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进行调查走访,系统分析广西民族教育的现状,针对广西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壮汉双语教学的适切性、加强广西民族“文化自觉”的教育、加大广西民族教育的发展力度等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