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舒芳兰同学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上发表文章《初心,闪耀在扶贫路上》。文章讲述了她对脱贫攻坚的感受,作为新时代新青年,将不忘初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的故事。
现将文章转载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截至2020年11月21日,我的家乡甘肃、求学地广西等21个省区市的贫困县,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作为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我们众人齐心,不断丰富扶贫开发理论,优化扶贫工作机制,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方略,开创了新时代扶贫新境界。
脱贫攻坚共克时艰,家国初心铭记心间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学生,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四面环山的甘肃小镇。小时候常常在想,大山的后面是什么呢?是电视里面宽阔的柏油路,是灯红酒绿的繁华街道,还是巍峨的高楼大厦?大山阻断了我想要远眺的视线,却隔不断我想要飞出去的殷切期盼。记忆最深刻的是家乡那一条条泥泞的小路,天晴的时候,偶有车辆经过,就得接受尘土飞扬的洗礼,情况严重时,就会上演一场“即刻变装”的名场面。下雨天,松软的路面无处落脚,不得不无可奈何的体验一把“深陷泥潭”的心酸……这是曾经的家乡小路,也是年幼的我关于贫穷真实而直观的记忆。而曾几何时,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取代了那童年泥泞的小路,摩托车、私家车相继涌现,便捷了生活,温暖了岁月。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 短短十几年,在党和国家正确的领导下,当地政府连续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加大农村,特别是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泥路铺到每家每户门口,极大程度的方便了百姓的生活。近几年,也陆陆续续的在路边建绿化设施,那些守护在道路两旁的树苗、花草,为这蜿蜒的家乡小路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井然放置的垃圾桶,随处可见的环保宣传标语,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带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这虽是家乡变化的简单体现,却也充分显示了党对扶贫工作的倾力投入,彰显着党对乡村振兴的重视和决胜脱贫攻坚的决心。基层组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党的政策方针,攻坚克难,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决战决胜勇担使命,榜样初心引领向前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国家和社会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奋勇向前。以生命践初心的时代楷模黄文秀、坚定育人初心的张桂梅老师、我们身边的扶贫先锋泥腿子教授邓荫伟老师......他们用行动照亮了这道阻且长的扶贫之路。学习时代楷模,弘扬时代主旋律,敬脱贫攻坚中的女战士。在学校党委和学院团委的引领下,作为生科学子的我,与全院党团员青年共同参加了“感悟秀美人生,争做黄文秀式好青年”国旗下演讲特别主题团课。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满怀敬意地学习了“时代楷模”黄文秀的感人故事。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满腔的青春热情与实际行动,帮助百坭村103户贫困户中的88户顺利脱贫,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从百色返回乐业途中遭遇山洪不幸因公殉职。她,用扶贫工作的显著成效诠释了自己的赤子之心;年轻的她,用青春在扶贫路上写下了一曲哀痛又绚烂的战歌。
执着追求塑造师魂,坚定不移立德树人,敬教育扶贫中的铿锵玫瑰。在学院党委的带领下,作为党支部副书记的我有幸与支部党员同志们共同学习了在教育脱贫攻坚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代表张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迹。她坚定秉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信念,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立志用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倾力建成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让1600余名贫困山区女学生圆梦大学,托举起当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希望。浑身伤病,满脸皱纹,是她这十多年如一日教育扶贫艰辛道路上负重前行留下的“车辙”;那皱纹,也是为青青幼草遮风避雨十二载,逐渐年华老去留下的“年轮”。她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实际行动在扶贫路上诠释着“四有好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科研报国,服务山乡,敬脱贫路上点“树”成金的林业教授。学院先锋模范人物邓荫伟教授,从事林业科教四十余载,不忘初心、持续耕耘,从一位林业科学工作者到一位人民教师,他把论文写在土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深入农村一线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科研项目7项,为社会创效益累计达34.46亿元。建立示范林300亩和辐射推广林11.30万亩,实现广西油茶产业年产值近亿元。他为教育事业孜孜不倦,为桃李芬芳呕心沥血,三尺讲台,或许并不是他人生最大的舞台,但他甘当育人阶梯,为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点亮希望的灯塔。他为科学研究、为山区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奉献半生,用科学技术为农民增收增产,以农业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用知识的魅力在扶贫攻坚的路上撑起了农民的笑脸。到祖国最贫困的地区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扶贫工作者默默坚守、甘于奉献,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事业奋勇前行,用担当诠释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致敬每一位有着拳拳之心的奉献者,学着走向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奋斗者,齐心协力、携手共进,向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砥砺前行。
专业引领夯实基础,秉承初心奋勇向前
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从不远万里赶赴有着“山水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江苏读本科,再到“如诗如画,风景秀丽”的桂林继续我的漫漫求学路,从西到东再到南,坐着绿皮火车,看着沿途的风景,真正的见证了从“荒山”到“绿洲”的变化。习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吹响了扶贫攻坚的集结号,为我们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这条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为当代青年学子,我坚定秉承科学家精神,努力学习理论知识,锤炼过硬本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传承脱贫攻坚先锋榜样的爱国初心。作为90后,我努力学习抗“疫”中撑起“青春脊梁”的90后、00后奉献精神,以大爱无私的志愿精神来服务社会和学校,在校期间担任院兼职辅导员、党支部副书记,班级班干等学生干部职务,用平凡守护的背影诠释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将小我融入大我,用青春书写奋斗之歌。
岁月清浅,时光蔓延。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一面镜子,那照亮的一定是扶贫路上奋斗者的成色和底色,彰显的一定是全国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大爱无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让我们铭记扶贫路上的点点星光,保持万里长征的执着、求真务实的笃行、猛浪若奔的进取、挪石搬山的勇毅,铭记初心、践履使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新时代青年的青春力量。
舒芳兰同学正在做实验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