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五老”宣讲团黄介山老师开展讲座



来源:文学院 作者:文/廖慧芝 梁楠 图/赵磊 日期:2020-11-24 点击:780

11月20日下午,我校原党委书记、校长、教授、国家督学黄介山老师作为“五老”宣讲团成员莅临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在雁山校区文二区119报告厅开展了“回顾人生经历 漫谈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专题讲座,学院党委负责人,学院学生工作负责人及学院全体辅导员到场,现场座无虚席,腾讯会议线上同步直播。

  

“1985-1988年我曾在中文系工作,任中文系党总支书记;我的妻子是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的退休教师,在中文系工作了近30年,我们对中文系有着特殊的感情……”黄老从自己与中文系的渊源说起,一下子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黄介山老师来自“鱼米之乡”的江苏,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大,求学期间,他参加了三次社会实践:一次是帮助北京一村庄的贫困户编写家史、村史,他深深感受到了农民生活的困难,俗话说“8个农民养活1个大学生”,黄介山老师深受触动,立志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第二次是到湖北参加为期10个月的知青工作,期间增长了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认识到自己是在党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新青年,必须为党和人民作贡献;第三次是参加北京延庆县的社会主义教学活动,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在学期间经历的社会实践,让他能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与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增强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报恩思想,这使他受益无穷。“文革”时期,当时的北大及学子被批判的情形,触目惊心,很多记忆让黄老师刻骨铭心。在经历了文革的困苦后,黄介山老师告诫同学们,要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太平盛世。同时,他也感触,时间是最好的教科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走过坎坷的道路,眼观时代的沧桑,让自己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的能力大有长进,少一些偏颇和迷信,多一点底气和自信,也逐渐养成了说实话、办实事的习惯。

  

从北大毕业后,黄老师与现在的妻子一同被分配到了包钢工作,在包钢期间,他曾做过炼钢工人、教师、机关单位职工,这段复杂的工作经历是他奋斗岁月中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现在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相当部分的工人仍过着困苦的生活。他希望后辈们既要自己争取过上好日子,也不要忘记为国家、社会做贡献,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勇气和精神,居安思危。在对“家庭与事业孰轻孰重”这个问题上,他认为:“家庭与事业并不矛盾,两者相辅相成。”

  

接着,黄老回顾了师大的历史,肯定了我校对文化的传承,谈到了他在我校工作时对我校的发展建设所作的努力。最后,他还介绍了他人生中的两位良师益友,一位是马保之先生,一位是田家炳先生。马保之先生的奋斗精神让他敬佩,生命不息奋斗不止,马先生坚持亲自上课,亲自批改作业,在放大镜底下读书写字,令人敬重,令人动容;田家炳先生,与人为善,一诺千金,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田先生遭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以致一时难以支付已经承诺的捐助资金,但他依然信守承诺,想方设法兑现对包括我校在内的10余所高校和中学的资助计划,为此,甚至不惜卖掉自己的住宅,租住只有120多平方米的屋子。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以诚相待”是黄介山老师的为人处世之道,这与长期的教育、灌输、实践密切相关,铭刻于心。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讲座,黄介山老师分享了自己从求学、社会实践、工作到遇见良师益友的主要经历,以自身人生阅历为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作为“五老”宣讲团的第一讲,给线上下全体听众们上了有益一课,对培育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责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



黄介山老师分享人生经历


黄介山老师与文院师生合影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