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光明日报客户端】刊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进芬教授的评论文章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0-06-14 点击:1049

6月9日,光明日报客户端刊登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进芬教授的评论文章《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文章主要从“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树立‘一盘棋’思想,共同抓好黄河大保护”“建立黄河协同治理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生态幸福带”这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加强黄河生态保护的措施。


现将文章转载分享。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王进芬

习近平总书记6月8日到宁夏考察,当天下午就来到黄河吴忠市城区段了解黄河生态保护问题。从2019年8月21日在黄河上游的兰州了解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情况,到同年9月在河南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再到今年5月在山西察看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保护治理情况,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四至黄河,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黄河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流经9个省区,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流经省份2018年底总人口4.2亿,占全国30.3%;地区生产总值23.9万亿元,占全国26.5%。但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历史上黄河沿线生态非常脆弱,曾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千百年来,黄河多次决堤泛滥,给沿线带来无尽的灾难。中国共产党执政后,修建了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一系列水利工程,黄河治理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但必须清醒地看到,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特别是沿线九省区工业布局多以重工业为主,生态环境压力巨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那种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发展方式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威胁。要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推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树立“一盘棋”思想,共同抓好黄河大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黄河生态环境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加强黄河生态保护,要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优越性,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对黄河沿线省区、黄河全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做到上、中、下游相衔接,不同省区相协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这是加强黄河生态保护必须贯彻的指导思想,就是说,要具有全局思维、统筹思维和系统思维,既要着眼黄河全域,又要兼顾地方实际,要处理好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央主导性与地方积极性的关系,黄河干流保护与支流水脉涵养的关系。


建立黄河协同治理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的生态幸福带。“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的重大原则。在这一国家战略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协同推进大治理,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黄河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黄河环境治理的主体是各层级各方面的,必须建立黄河环境协同治理机制。具体地说,在黄河环境治理和生态涵养中,一要坚持政府主导。建立四级政府协调推进黄河环境治理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各级政府的行政资源优势,有效发挥他们在黄河生态涵养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二要坚持企业挑梁。沿黄地区的企业在黄河环境治理中的地位十分特殊。必须发挥企业在黄河生态涵养带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改良生产技术,降低单位能耗,减少污染治理成本,确保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有效。三要推动公民参与。黄河生态环境关系沿线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要提高公民参与黄河生态涵养带建设的主体意识,推动公民环保角色转型与责任转型,畅通公民参与黄河环境治理渠道。通过正向激励激发不同主体建设黄河生态涵养带的积极性,将整个黄河流域发展成为一条横贯中国的生态幸福带,真正成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

(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报道链接:

https://wap.gmdaily.cn/article/f3194275a4da4559a806fe355ab2450d?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