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刊登我校莫道才教授文章《柳宗元:“桂林山水甲天下”观念的奠基人》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20-05-28 点击:1184

20世纪80年代初,文物工作者在清理桂林独秀峰南侧颜公读书岩附近的石壁时,发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诗句,由此解开了这一名句的出处之谜。此前,学界对此句的出处争议颇多,根据这次发现,确定了其作者为南宋王正功。不过,在梳理记载桂林山水的历史文献后,笔者认为,唐代文学大家柳宗元才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观念的奠基人,王正功在诗中化用了柳宗元的文典,并在此基础上点铁成金。


唐之前的桂林文学意象


历史上,桂林一直是岭南地区的重镇。秦始皇开拓岭南时,设立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今日之桂林市属于当时桂林郡最北的边界地区。


最早将“桂林”一词纳入文学视野的是汉代张衡的《四愁诗》:


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这首诗的四段构思模仿民歌叙事的写作模式,按照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来描写。“太山”“桂林”“汉阳”“雁门”是这四个方位的代表。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原视野中,桂林郡代表着遥远的南方,“桂林”一词具有南方方位的坐标意义。


之后,桂林再一次出现在文人的笔墨中,则是南朝江淹的《哀千里赋》:


北绕琅邪碣石,南驰九疑桂林。山则异岭奇峰,横屿带江;杂树亿尺,红霞万里。水则远天相逼,浮云共色;云云无底,溶溶不测。


由此可见,南朝文人已经开始关注桂林的山水奇观了。不过,由于江淹并未去过桂林,文中所描述的意象大多是想象。


首次详细描述桂林漓江流域山水的著作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漓水与湘水出一山而分源也……山有涌泉,奔流冲激。山嵁及溪中,有石若丸,自然珠圆,状弹丸矣,故山水即名焉……


在这一著作中,首次明确将桂林的山与水相提并论,“山水即名焉”更是突出了“山水”与“桂林”的必然联系。


柳宗元来桂前的“天下”观


中国古代文化是以“天下”为视域的。唐代疆域辽阔,文人的视域也更加开阔。唐代文人大多喜好游历天下,培养了以“天下”观照世界的眼光。盛唐文人的游历多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以及西域边塞。中唐以后,西部和北部的疆域缩小,朝堂争斗使得大量文人被贬黜到南方。在南方,他们看到了异于北方的风景,也对南北地区的风景进行了比较。


柳宗元一直有以“天下”观照世界的视野,所以才发现了桂林山水的奇绝天下。他在永州时,就对山水有了与众不同的“天下”意识。


在《柳河东先生集》中,“天下”一词出现了300多次。柳宗元在叙述永州的自然地貌时,总是不自觉地将其与北方做比较。


例如,他在《游黄溪记》的开篇写到:“北之晋,西适豳,东极吴,南至楚、越之交,其间名山水而州者,以百数,永最善。环永之治百里,北至于浯溪,西至于湘之源,南至于泷泉,东至于东屯,其间名山水而村者,以百数,黄溪最善。”


由此可以看出,柳宗元是从天下的宏观视角来定位黄溪的。他从北方来到永州,已然感到永州风貌与北方完全不同。在他眼中,黄溪的风景俨然成了天下最佳。而他到桂林之后,又对南方山水有了新的认知。


柳宗元对桂林山水的发现与定位


唐元和十年(815)六月,柳宗元从长安来到柳州。他在经过桂林时,写下了《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这一名篇,文章一开头就以天下视角来笼括,大气包举:


大凡以观游名于代者,不过视于一方,其或傍达左右,则以为特异。至若不骛远,不陵危,环山洄江,四出如一,夸奇竞秀,咸不相让,遍行天下者,惟是得之。


桂州多灵山,发地峭坚,林立四野……则凡名观游于天下者,有不屈伏退让以推高是亭者乎?

文中两度出现“天下”,说明柳宗元是将桂林山水置于“天下”的视野来观照的。

除了这篇文章,柳宗元同时还写了《上裴行立中丞撰訾家洲记启》,其中明确使用了“甲天下”一词:

今是亭之胜,甲于天下,而猥顾鄙陋,使之为记……


訾家洲亭是时任桂管观察使的裴行立所造。裴行立是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时的上司,也是柳宗元晚年最重要的交游对象。柳宗元有17篇作品与裴行立有关。正因如此,《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不是一般的应酬之文,而是融入了作者自身感触的作品。


中唐后“甲天下”一词的流行


柳宗元能以“天下”视域观照桂林山水,与中唐的文化背景格局息息相关。中唐时期,观照世界的“甲天下”一词开始流行。例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匡庐奇秀,甲天下山。”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吾郡之江山甲于天下,信然也。”由此可见,中唐以后,“甲天下”一词已经流行,不是只有柳宗元在使用。


宋代以后,“甲于天下”“甲天下”就更常为文人所用了。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北宋孙觌的山水组诗《桂林十咏》。其序云:“桂林山水奇丽,妙绝天下,柳子厚记訾家洲亭,粗见其略,余以六月六日度桂林岭,欲更仆诣象,属暑甚,遂少留,日从诸公于岩穴之下,穹林巨壑,近接阛阍之中,远不过闉之趾,举高望远,夸雄斗丽,殆不可状,择其尤者以十诗记之,名之曰《桂林十咏》。”


这里首次将“桂林山水”与“天下”联系起来,不过用的不是“甲”,而是意义相近的“妙绝”。而且,孙觌明确提到了柳宗元的《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可以说,在王正功之前,柳宗元对桂林山水的描绘已广为流传。


在这一大背景下,王正功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也不足为奇。他在《嘉泰改元,桂林大比,与计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礼,作是诗劝为之驾》诗之一云: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鹍鹏竚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


其中“玉碧罗青意可参”化用了韩愈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从王诗的写作修辞看,我们可以大胆推测,其诗的首句在化用韩柳的成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极有可能是从柳宗元的两篇文章中凝练出来的。“甲天下”就是柳宗元“是亭之胜,甲于天下”凝练的结果。


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王正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并非凭空创作,而是在柳宗元文句的基础上用典提炼而成,这是由唐至宋人们对桂林山水认知不断加深的结果。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zt/rwln/wh/lnms/202005/t20200527_5135176.shtml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