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当代广西】纵横可象 刀笔相融——唐长兴书法篆刻印象



来源:当代广西 作者: 日期:2020-03-22 点击:2668

唐长兴

唐长兴,字为之,号太和,生于1965年3月,桂林人。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书法院院士、理事,桂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西本科高校美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西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史论与公共艺术系主任,广西师范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1988年6月举办“唐长兴书法篆刻展览”,篆刻作品入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第二届篆刻艺术展,应邀参加日本国“第21回日本篆刻展”,书法作品被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收藏。编写的《书法篆刻教程》(合著)由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作访问学者,专业导师为王镛教授。


纵横可象 刀笔相融

——唐长兴书法篆刻印象

马一博

▲穆如清风(篆书) 唐长兴


汉蔡邕《笔论》云:“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近来,观唐长兴先生的书法、篆刻,在方寸之中见万象,于黑白之中见乾坤。对其“快剑斫阵”的意象、“能守能变”的智慧、“书刻融通”的探索等印象深刻。


一、“快剑斫阵”的意象

唐长兴先生治印、作书时特别强调“稳、准、狠”,故其篆刻、书法作品沉劲豪迈、纵横可象,在分朱布白之中,点画起落之间都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力量感与生命感。是的,“稳、准、狠”三者合一则心手双畅、物我合一,快剑斫阵、弩射千里的痛快与自适便跃然纸上了。唐长兴先生为改革开放后广西涌现出来的篆刻名家之一,其篆刻作品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入选了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第二届篆刻艺术展,为广西篆刻艺术赢得了荣誉。正是其对艺术的独具慧眼,故能在刻刀起落之间、毛笔起伏之中营造出 “快剑斫阵”的审美意象,映射出蓬勃的生命精神。


二、“能守能变”的智慧

“守”与“变”是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书法学习中的“入帖”与“出帖”也对应着“守”与“变”这一对关系,一味地“守”则会故步自封,一味地“变”则会陷入“野狐禅”。唐长兴先生非常善于处理“守”与“变”的关系,并形成了富有其个人印记的艺术符号。其篆刻以汉印为底子,又于古玺、黄牧甫、齐白石、甲骨文印用功最勤,心得至多,因而既有黄牧甫的光洁静穆,又兼得齐白石迅捷爽利,“守”与“变”之间层叠互进。


三、“书刻融通”的探索

由于唐长兴先生很早便以篆刻名世,故其书法常常为其篆刻的名声所掩。实际上,在书与刻的关系上,他有诸多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清代印人多强调“印从书出”,在此基础上,唐长兴先生则做了大量的“书刻融通”的思考与尝试。其篆书作品主要取法于吴昌硕、齐白石,往往刀笔相融、笔随意发、神气完足,是“印从书出”也是“书从印出”。其行书取法米芾、王铎、吴昌硕与齐白石等,又将篆隶用笔常见的裹锋运用于行书创作之中,故显苍茫古厚,一些折笔则如快刀入石,直截了当,可以想见其挥笔如刀的豪情快意。而最近的一批甲骨文与金文作品在笔法上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似是以笔为刀,通过绞转、衄挫等技法的精熟运用,书写出了涩而不滞、苍茫古劲的线条,巧妙地表现出了作品的“金石气”。从这一点来看,对时人书法篆刻的技法提炼、风格拓展都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作者系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毛泽东诗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篆书)


齐白石诗(行书)


少则得(附边款,篆刻)


“少则得”边款(篆刻)


毋我

“毋我”边款


翠屏山房(篆刻)

《当代广西》截图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