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专版】特色与创新:越南研究发展之路——对话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教授



来源: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19-01-31 点击:3265

     【编者按】2019年1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整版刊发了该报深入对话我校校长贺祖斌教授的采访文章,该文介绍了我校在国内的越南研究方面的天然优势和近年来在推动越南研究上的独特发展道路。新闻网特将此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特色与创新:越南研究发展之路

——对话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教授


     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的稳步推进,对丝路沿线沿岸国家历史、国情与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也逐渐成为新形势下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与中国山海相邻、山水相依的越南是新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对接国家。2017年,习近平同志在访问越南时,发表题为《开创中越友好新局面》的署名文章,提出“把稳方向,谋求战略互信新高度;深化合作,构建利益融合新格局;扩大交流,筑就民心相亲新基础;加强协调,打造多边合作新亮点;着眼大局,续写敦亲睦邻新篇章”。中越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深化越南研究和加强中越两国关系的探讨,是中外国际关系学界和智库机构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和前沿课题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在国内的越南研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近年来在推动越南研究的“建平台、多合作、出成果”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为此,笔者就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领域的发展实况,与广西师范大学校长贺祖斌教授进行了深入对话。


  发挥广西师范大学在越南研究中的枢纽作用


    木叶: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落实及向纵深发展来看,广西师范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建设越南研究院,有哪些布局思考和先天条件?

   贺祖斌:广西师范大学加强越南研究,首先是基于服务加强中越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和开放发展,携手开创中越关系新局面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与文化等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对丝路沿线沿岸国家历史、国情与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日益重要和紧迫。由此“国别与区域研究”也相应成为我国相关政策研究部门、智库机构和高校日益重视的研究领域。

  越南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对接国家,中国与越南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人文相近、同志相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中越两国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而今,中越双方在“把稳方向,谋求战略互信新高度;深化合作,构建利益融合新格局;扩大交流,筑就民心相亲新基础;加强协调,打造多边合作新亮点;着眼大局,续写敦亲睦邻新篇章”的精神指引下,其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得到持续发展。2018年8月20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会见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陈国旺时,对于新时代加强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提出:双方要通过多种形式保持高层交往,加强对双边关系的政治引领;要加大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和政策沟通,不断深化务实合作;要坚持对话协商,有效管控分歧,推动两国海上共同开发早日取得实质进展;要进一步夯实双边关系的民意基础,培养两国民众相亲相近的友好感情。这也更让我们认识到加强越南研究对于推动中越外交关系发展和促进友好合作所蕴含的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广西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广西地处中国南部边疆,与越南境土相连,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在全国一盘棋的宏观统筹下,广西作为“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在我国与越南、东盟等对外交流合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当前我国正在拓展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立足广西,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推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深入探讨、客观分析中越关系,不但可以为当今我国处理与越南的关系提供决策咨询,并将对加强处于我国面向东南亚开放前沿的广西与越南的合作与发展,以及广西贯彻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提供智力支持。

  同时,扩大广西面向越南、面向东盟的对外开放,加强广西与越南以及东盟的交往与合作,发挥和提升广西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的战略地位,也要求我们必须对东盟各国特别是境土相连的邻国越南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需要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智力支撑。广西已吹响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扩大对外开放的时代号角。广西经济社会的发展,更迫切需要我们培养更多的具有系统的有关越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旅游、历史以及中国—越南关系等领域的知识结构、学术研究能力和解决中国—越南关系现实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需要大力加强中国—越南关系的研究。对于广西的学者而言,从事越南研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不仅在地理区位上具有开展工作的便利,更有民族情感、文化理解、语言交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所以说,加强越南问题研究,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悠久的办学渊源和丰富的校友人脉关系,是广西师范大学“敢为研究先”地启动越南研究的“底气”和“底蕴”。广西师范大学与越南有着特殊的历史渊源,交流合作密切。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广西师范大学原有的5个校区曾经是7所越南学校和1所越南汉语培训学校的办学地址。当时这些学校是越南干部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曾有1.4万名越南学生就读于这“7+1”所学校,先后为越南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为此广西师范大学专门建有“越南学校纪念馆”。20世纪90年代以来,约1万名越南学生到广西师范大学学习,其中不少是祖孙三代都在广西师范大学学习过。广西师范大学在越南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为传承中越友谊、推动中越友好交往,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广西师范大学学习的越南校友中,有现任越南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志明市市委书记阮善仁等10余位越南国家领导人、40多位越南省部级领导,许多校友成为越南知名学者和杰出企业家。越南原总理阮晋勇、原国会主席阮生雄等越南国家领导人和许多高级官员曾多次到广西师范大学访问,中国驻越大使和越南驻华大使多次来广西师范大学考察、指导;广西师范大学是目前国内接收和培养越南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由广西师范大学与越南河内大学合作共建的孔子学院,是越南首家也是目前越南唯一一所孔子学院。结合学校的优势与特色,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和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广西师范大学已将越南研究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综合改革中亟须打造的重点智库平台,以此提升人文社会学科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咨政服务能力。


     建设中国越南研究的高层次学术平台


     木叶:您能否谈谈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的越南研究在平台建设方面有什么特色?

     贺祖斌:搭建“大平台”是研究的基石。2012年12月,广西师范大学发挥学校在中越教育交流合作等领域已经取得的良好的学术积累,整合各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成立“越南研究中心”,对越南的经济社会、政治法律、教育发展、历史文化,以及中越关系等问题开展多方位、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并逐渐培养和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合理的专业化越南研究团队。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这为广西师范大学与国内外越南研究同行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为进一步发挥越南研究方面的优势和特色,2018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在原越南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整合全校越南研究的力量,组建实体研究机构——“越南研究院”,这是国内第一家专门致力于越南研究的实体高等研究院,对于进一步打造广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新高地和建设“中国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助推广西师范大学“双一流”大学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木叶:在当今各国学术研究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建平台离不开多合作,那么广西师范大学的越南研究在这一方面有怎样的经验呢?

    贺祖斌:推进越南研究团队与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与智库机构开展多层次多维度的学术合作是打通跨国研究籓篱,提升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水平,增强学术国际对话能力的重要手段。广西师范大学充分利用广西毗邻东南亚的地缘优势以及本校长期以来与东盟国家特别是越南所保持的密切交往和传统友谊,与越南在学术研究方面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同时也不断加强与国内有关越南等东盟国家研究实力雄厚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目前,广西师范大学与越南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正在稳步推进,分别与河内大学、人文社科大学、海防大学、河内工业大学、顺化外国语大学、同奈大学、新潮大学、下龙大学、越南社会科学院、越南汉喃研究院、越南国家博物馆、越南民族博物馆等越南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或学术联系。最近,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签订了合作协议,将包含越南研究在内的东盟发展作为合作研究的重要内容。

  为进一步发挥国内高校越南研究智库在国家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以及外交事务中的重要作用,2019年1月5日,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率先联合国内其他高校的越南研究中心和机构,组建越南研究智库联盟,下设理事会和秘书处,并且秘书处常设广西师范大学。我们将以此搭建我国越南研究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必将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学者在越南研究领域的交流、对话与合作,推进、拓展和深化越南前沿研究。

    木叶:出成果、出学者是衡量建平台与多合作成效的重要指标,您能否介绍一下广西师范大学在越南研究方面的特色研究领域与主要科研成绩?

    贺祖斌:广西师范大学立足于发挥广西的地缘优势和广西师范大学丰富的越南校友资源,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于加强中越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和开放发展,携手开创中越关系新局面,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和持续研究,逐渐形成了以中越关系研究(历史和现状)、中越文化与教育合作研究、越南学校和校友资源研究等为重点领域的稳定而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并依托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研究成果。

  近年来,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团队先后取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越南汉喃文献整理与古代中越关系研究”(陈国保教授主持)等50多项越南研究方面的各级各类科研立项,资助经费总额近1000万元。支持廖国一、陈国保、范丽萍、阮忠元等专家出版《越南学子——广西师范大学越南校友访谈录》《往事如金——越南校友回忆录》等相关图书10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团队成员撰写的多项智库报告获得新华社、国务院相关部委、自治区党委政府等部门的采纳,多项成果荣获自治区(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在文献建设方面,广西师范大学支持完成了《中越友谊的历史见证——阮文追学校资料选编》等相关越文资料的翻译、整理和出版工作;并组织学者重点开展包括越南育才学校校友在内的援越口述史资料的抢救性发掘工作,已经编撰了百万字有关越南“九二”学校校友和中方越语翻译、桂林南溪山医院援越医护工作人员、桂林人民医院援越医护人员等系列口述史资料。

  在社会服务方面,广西师范大学学者参与和协助由广西电视台国际部和越南国家电视台合作拍摄的以桂林越南育才学校为主题的电视纪录片《光阴的故事》,在中越两国的主流媒体播出,引起了两国人民的热烈反响;由广西师范大学专家学者与越南河内大学孔子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也已经成为中越两国青年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

  值得关注的是,广西师范大学于2018年初启动《越南研究》集刊的创刊工作,并于2019年1月5日在北京举行创刊号首发式。正如越南问题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梁志明所评价的: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创办的《越南研究》集刊,是我国第一份刊载越南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学术集刊,“她的发行是我国越南研究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我国越南研究走向兴旺发达的一个标志!”“在迈入21世纪的新形势下,研究周边国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中国学界历来有越南研究的优良传统,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出版专业性的《越南研究》集刊,以集中发表研究越南的作品,对推动我国的越南研究,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和当代亚太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越南研究》集刊的出版也将会更好地提升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的学术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以越南研究构建学科发展的“学术特区”


    木叶:广西师范大学在越南研究方面将会如何持续打造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贺祖斌:首先,做好顶层设计,着力从五个方面推进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院的实体化建设。在既有的优势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特色研究领域,力争在越南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越关系历史与现状研究、中越跨境区域合作研究、越南学校和校友资源研究、中越教育合作与交流研究等领域打造特色研究团队;切实推进越南研究智库联盟的合作,构建高校、科研机构、民间智库之间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知名智库运营人才,加大智库成果报送力度,拓宽智库成果转化渠道,加强公共舆论的引导,力争打造国内越南研究的高端专业化智库和国内知名的区域与国别研究智库;继续加大专项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重点将“越南学校纪念馆”改造升级为“越南学校博物馆”,加强越南研究的珍稀资料和重要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力争建设国内外知名的越南学校博物馆和越南研究的文献信息中心;继续完善中文、英语、越语的专业编辑队伍,在《越南研究》集刊中文版的基础上相继推出《越南研究》集刊英文版和越文版,适时跟踪研究前沿,有重点地培育高质量的作者群体,提升我国在国际越南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力争打造国内越南研究的名牌刊物。

  其次,增强多学科的协同创新,实现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与学科建设的联动发展:一方面为越南研究的发展提供持续的推动力;另一方面以越南研究为抓手,打造学科特色优势,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目前,广西师范大学越南研究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博士点建设学科、自治区一流建设学科和学校重点培育学科,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体育学、世界史和应用经济学等多学科的大力支撑。广西师范大学将以越南研究院作为推动跨学科研究、国际前沿研究、重大问题研究的“学术特区”,进一步拓展越南研究的支撑学科,积极引入数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通过人才引进、人员流动、岗位设置、经费支持、信息共享、成果认定、奖励激励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进一步加强越南研究院、二级学院和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切实优化人力、财力、物力资源的科学配置;探索开放、集成、高效的科研运作新模式,使越南研究院成为广西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团队的孵化中心、跨学科重大问题的研究创新中心、学科新增长点的培育中心,力争使广西师范大学在“建平台、多合作、出成果”上取得新的突破。


原文报道链接:http://www.cssn.cn/index/zb/201901/t20190131_4820947.shtml  

《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截图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