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好书推介会,你想到的是什么?作家分享、文化沙龙?或者是读书会?抑或是相关内容的一场讲座?但我们今天更想呈现的是:在校园阅读推广中,我们应如何更好地用时下青年喜欢的方式去讲述一本书。
为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进京展示广西文化,11月9日下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观文馆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宣传广西好书。在广西好书推介及读书分享会中,观文馆通过招募,组织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进京与在京朗读者同台演出,将广西好书里的广西故事搬上舞台,通过一种更为新鲜有趣的方式——文化展演的形式,把一个个反映广西精神的故事以话剧、影像、朗读、吟唱等形式呈现一本本广西好书。让现场300余名京城学子用一种特别的阅读,直观地感受了故事里的广西精神。
“在书中,“看见”那些广西的故事……”身着壮族服饰的在京广西籍大学生主持人一开场,便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活动现场,“看见”主题广西好书展通过“大家看广西”、“广西看世界”和“世界看中国”具体地展出了广西人文历史、学者风采、名家名作。其中,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献礼自治区60周年庆的丛书“广西多民族经典文学书系”较完整地展现了广西经典文学,辑入的“文学桂军”作品集中地彰显了广西当代文学的实力和气象。
值得一提的是,舞台上,由观文馆线上招募到的广西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学生和在京其他高校的朗读者以及在京广西老乡共同演绎的广西故事,让这一累累的好书“活”了过来。著名作家白先勇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花桥荣记》被广西师范大学望道话剧社的学生带上舞台,演出的桂林场景4幕戏,通过桂林米粉这一文化载体,向观众传达了在台广西人的思乡情怀。观文馆在京高校大学生朗者朗读了艾青《火把》、凡一平《掘地三尺》等诗文。在京的广西瑶族歌者,与身着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北京师范大学学生身以歌和舞,共同展示了广西少数民族风采。在2017年“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广西行”精彩作品《小寨》中,观众随外国青年的镜头领略了广西的美丽山川和民俗风情。
观文馆将“线上+线下”相结合,以“故事里的广西精神文化展演”活动配合“看见”主题广西好书巡展,用别样的方式展示了广西好书,诠释了“团结和谐、爱国奉献、开放包容、创新争先”的广西精神,让在京高校学生切实感受了广西历史文化、民族风采。对此,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代表黄伟林教授评价道:“活动用一种新的方式介绍了广西,传播了文化。”
2个小时的跨校共读广西好书,文化接力活动,也进一步加深了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之间联系。诚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李家永所言:“广西不仅有歌舞、美食和风景,还是一个有故事、有文化的地方。这场文化展演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既展现了广西文化历史,也促成了两所高校学子之间的文化交流。”
“以阅读活动促进高校学子跨校文化交流,是观文馆一直在做的一件事。”观文馆负责人刘艳表示,这一场活动也是观文馆在京高校与广西高校的大学生朗读者一次交流盛会,是观文馆对朗读者许诺的又一次实践。“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优质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青年读者们喜闻乐见的读书活动,给大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为我们的大学生朗读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自2016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面向全国高校师生推出阅读推广文化服务品牌“观文馆”以来,一直采用“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互促进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持续有序的以阅读为主的体验式文化活动。其中,围绕高校师生群体开展的“观文馆”阅读推广特色活动有数十场,参与人数达数十万人,为高校青年学子打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化交流互动圈。未来,观文馆将继续走进高校,以多种形式开展常态化、可持续的阅读推广活动,带领更多的青年人在阅读中收获更多的美好,发现更好的自己。
《花桥荣记》话剧表演(李显杨 摄)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展示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李显杨 摄)
观文馆朗读者朗读艾青长诗《火把》
观文馆朗读者朗读凡一平的《掘地三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赠送图书(李显杨 摄)
颁发朗读者证书(李显杨 摄)
活动现场合影(李显杨 摄)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