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光荏苒寒暑易,波澜壮阔大手笔;五年砥砺扎实干,五年奋进谱新篇。为了迎接党的十九大和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振奋精神、调动师生积极性,凝心聚力促新时期发展,砥砺奋进建高水平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新闻专题,分为学校专项篇和学院巡礼篇。其中,学校专项篇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和党的建设等部分组成;学院巡礼篇由学院发展综述、学院党委书记谈党建署名文章、知名教授或院友谈学院发展等部分组成。“砥砺奋进的五年”新闻专题力求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广西师范大学这五年来的丰硕成果,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音乐学院紧紧围绕“立足广西,辐射东盟,面向全国”办学宗旨,并以地方区域音乐舞蹈文化为依托,突出广西民间特有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优势,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坚持“强化基础、发展个性、分层培养”的办学理念,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逐步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地影响。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成绩斐然
学院本科教育有音乐学(音乐教育)、舞蹈学、音乐表演三个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以“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堂与社会联通,高雅与通俗平衡,特色与品牌共融”为理念,以地方区域音乐文化为依托,突出广西民特有少数民族音乐与舞蹈优势,紧紧围绕“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开展特色鲜明的艺术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巩固“专业实践有提升、艺术实践有高度、公益实践有贡献、双创实践有价值”四位一体工作格局,通过平台建设、艺术实践、学术比赛、创新创业等途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音乐舞蹈人才,成果卓著。
五年来,学院成立和完善了学生艺术实践中心,建立舞蹈团、合唱团、管弦乐团、交响乐团、民乐团,承办广西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第五届海伦钢琴比赛、校园好声音大赛,主办了乐群杯专业技能大赛、独秀之声专业技能大赛、毕业汇报演出、迎新晚会、新年音乐会、教师节专场音乐会、通俗歌手大赛,这些平台和比赛不仅锻炼了音乐学院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而且为学院赢得了一个个荣誉。
在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全区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器乐类、舞蹈类、声乐类均荣获一等奖、二等奖,舞蹈类节目代表了广西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专业组二等奖,实现该奖项的重大突破;在第十届全区红铜鼓艺术教育成果展演比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第四届孔雀杯声乐比赛中获三等奖、优秀奖各1项;在第九届全国荷花杯舞蹈比赛《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获银奖,连续三届珠江钢琴比赛中获团体三等奖、个人五项全能三等奖、钢琴独奏二等奖;第三届、第四届“珠江·凯撒堡钢琴”全国高校音乐教育声乐比赛获优秀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师范生技能得到了全面提高,全区师范生技能比赛中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项。
研究生教育成绩斐然,现有学科教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与舞蹈学、艺术硕士等四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研究生培养坚持理论和技能双提升的内涵发展道路,通过学术论坛、学术讲座、专业比赛、艺术实践、田野调查等方式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开拓学术视野。研究生教育扎根广西特有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学生在田野调查基础上进行毕业论文写作和创作,为传承、保护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作出贡献。有的研究生考取中国音乐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博士,有的研究生演唱的作品获中央电视台2017新春原创音乐会金奖,受邀赴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录制节目,参加广西卫视壮语春晚、深圳卫视《中国2017未来梦 少儿春晚》等大型晚会的演出;有的研究生在第七届广西音乐金钟奖声乐三等奖佳绩;在第五届海伦钢琴比赛研究生独奏二等奖;在2017长江钢琴·小金钟全国高校钢琴大赛高校组学生钢琴独奏优秀奖,广西赛区一等奖;多名研究生在第四届、第五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优秀演唱奖、论文评比优秀奖;有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在会上宣传论文并获一等奖。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较高,在自治区学位办毕业论文随机抽检中,我院论文均获得良好成绩。
五年来,学院十分重视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创业指导培训、基地孵化、媒体推介等方式促进创新创业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1级舞蹈学专业俞家模同学在读期间成功开发“舞蹈圈APP”项目,2014年3月成功获得2000万人民币估值的天使轮融资,成为广西高校学生首个在移动互联创业成功获得天使投资的案例。目前已获得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的融资,并在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2017年作为广西高校唯一代表项目冲击此项赛事的金奖,最终获银奖。2012级音乐学专业帅圳兴同学创办“趣弹科技教育有限公司”线上线下年营业额超百万元。这些先进典型带动了学院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绩显著,学生在学校、自治区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学院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为广西“双创”工作做出积极贡献。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研究生和本科生就业工作年年获得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二、立足广西特有艺术文化资源,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学院立足桂林人文地理环境及广西少数民族地缘优势,以及东南亚艺术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平台,突出音乐、舞蹈与地域性、民族性相结合,成立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研究团队和东盟音乐舞蹈文化研究中心,为科研发展提供平台。
学院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直面学院科研薄弱的难题,迎难而上,坚持不懈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给老师们做科研讲座、科研培训,动员老师们积极申报课题,耐得住寂寞,沉下心搞科研,学院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稳步提高,在国家社科基金的申报数、高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在传统的纵向项目上有所斩获的同时,学院也大力开拓了横向项目,圆满完成了学校下达的科研任务。五年来,获得国家社科艺术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广西哲社项目6项,地厅级项目20多项,《2017央视春晚桂林分会场艺术服务研究项目》、《全国音乐学专家“跨界”问题专题研讨培训项目》等多项横向项目已成为学院科研工作的亮点,科研总经费从2012年的30多万提高到了2017年的200多万元,出版著作、教材10多部,在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核心论文50多篇,高水平论文近10篇,多篇论文获全国第三届、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三等奖,近10篇论文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次社科成果三等候或优秀成果奖。五年来,我院在学校科研绩效考核中成绩逐年提升,高水平成果列文科类第5,科研经费列文科类第3,从2012年的及格到2015年的良好。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音乐学被列为广西重点学科,音乐与舞蹈学被列为学校一流学科培育计划。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精品课程2项,获得一个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学生科研坚持以“创新杯”和“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为载体,构建了全程跟进、分类指导、学生培优,三位一体的“创新杯”工作新格局,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参加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获“累进创新奖”1项和广西第六届“挑战杯”一等奖1项;近两年在校“创新杯”中获得获二等奖3项,三等奖17项;学生还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10多项,创学院有史以来学生最好成绩。
三、利用专业优势多形式、多渠道服务社会,为广西经济文化发展的大局服务
五年来,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与当地政府、旅游局、文体局、社区、民间艺人组织合作,协同创新,以文艺表演、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区域文化创新、人文关怀、服务地方发展专题调研、建设文化软实力实验区、特色文化实践基地,倾力打造公益性、群众性文化品牌,探索出了一条人文社会科学服务广西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稳定而有效的途径,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2017年春晚桂林分会场排演、参加桂林市百姓大舞台演出、参与兴安县政府米粉节、葡萄节开幕式文艺表演、参加宜州第三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开幕式表演、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舞蹈栏目献礼十八大优秀剧目录播、广西电视台元宵晚会、参加星光大道走进桂林七星区创新创意文化艺术节、2016年学院参与中央电视台“歌从漓江来——端午特别节目”节目录制、桂林电视台20周年台庆等节目录制,这些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活动获得广泛好评,提高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繁荣地方文化事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推进了特色文艺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做出新贡献。
四、立足广西,挖掘、保护、传承广西特有民族文化艺术
作为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广西特有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艺术资源为培养有特色的艺术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独特的桂林人文地理环境及广西少数民族地缘优势,以及东南亚艺术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平台是我院艺术学科发展的区位优势。学院在艺术美学,民族艺术研究与教学方面具有地理优势,突出音乐、舞蹈与民俗结合的艺术文化人类学研究;以挖掘、保护、传承广西特有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艺术资源为宗旨的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团队逐渐成为广西“人文强桂”特色品牌。
为挖掘、保护、传承广西特有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学院设有民族音乐舞蹈研究所、广西民族音乐舞蹈研究团队、东盟音乐舞蹈文化中心等科研平台,依托广西特有的地域民族文化资源,学院师生不畏艰辛,克服各种困难,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田野调查,取得一系列高水平、标志性成果。通过科学研究、艺术创作、民间艺术进课堂等方式传承和保护广西特有民族文化艺术。
五年来,我们建立了以壮族、京族、毛南族、仫佬族、瑶族为研究对象的“广西特色民族音乐舞蹈文化橱窗”,获得了《广西特有民族民间舞蹈现状田野调查与研究》和《二十世纪壮族发展史研究》等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实现了广西艺术类项目在国家级层面上立项零的突破。出版了《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与民俗》、《舞祭——广西民间祭祀舞蹈田野考察与研究》、《音乐舞蹈采风调查方法》和《东盟艺术》等四部专著。在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与广西特有民族文化艺术有关的论文,如在《中国音乐》发表的《壮族特色乐器马骨胡及其音乐的传承与保护研》,在《舞蹈》发表的《广西花头瑶“成人礼”仪式舞蹈审美与文化探究》都是对广西特有民族艺术文化进行研究和传承。以田野采风为基础的艺术创作作品《铃哟灵》、《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榕江印记》等都在全区、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上获奖。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频繁,积极传播优秀艺术文化,扩大了学院国际知名度
为扩大办学空间,提高学院知名度,院班子非常重视拓展办学空间,通过访学、演出、讲学、担任国际赛事评委、交换生等方式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内著名院校、文化团体以及东南亚、欧美等国开展艺术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日本、越南、澳大利亚、白俄罗斯、马来西亚、德国、法国、乌克兰、韩国、匈牙利、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都进行过艺术交流与合作,与泰国孔子学院、马来西亚孔子学院进行文化艺术交流,招收外国留学生,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借鉴了国外院校宝贵的办学和管理方面经验,为学院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六、党建工作成效明显,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五年来,学院党委坚持从严治党,围绕学院中心工作抓好党建,加强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基层党建队伍,成立二级学院纪委。加强干部队伍和班子建设,班子团结奋进,讲政治,讲大局;党委着眼干部队伍建设聚人心,着眼教师发展聚人心,着眼学生成长聚人心,真心为师生服务,办实事。完善党建制度,修改完善一批规章制度,认真抓好“两学一做”教育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工作,设立党员先锋岗、建立党员联系制度,整治软弱涣散党支部,实施党支部目标管理制,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党员评议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
学院党委重视师生思想政治工作,每年坚持通过“年度突出贡献奖”弘扬奉献精神,传播正能量;鼓励教师做“四有”老师,与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通过“树榜样、传经典、献爱心、兑承诺、发挥主人翁精神” 五项工程做好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实践结合,举办红色音乐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良好,全院师生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招生、教学、科研、服务管理等工作中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学院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班子队伍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自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全院师生积极拥护,班子在2015年底换届考核中获优秀,学院党委获桂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和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键盘系支部和研究生、本科生党支部获校级优秀党支部,成果显著。
【喜迎党代会•砥砺奋进的五年】新闻专题
http://news.gxnu.edu.cn/detail/bef2137b21e24ba7a8ff4739525fe49a
学院承办音乐学“跨界”高层论坛
学院蒋波、何娟娟老师编创《三江记忆,放排》荣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全国二等奖
2011级舞蹈班俞家模同生研发《舞蹈圈》APP获得3000万元估值天使轮融资
学院院长蔡韧教授(左三)荣获广西师范大学“第六届教学名师奖”
学院与德国交响乐团交流演出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