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光荏苒寒暑易,波澜壮阔大手笔;五年砥砺扎实干,五年奋进谱新篇。为了迎接党的十九大和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振奋精神、调动师生积极性,凝心聚力促新时期发展,砥砺奋进建高水平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新闻专题,分为学校专项篇和学院巡礼篇。其中,学校专项篇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和党的建设等部分组成;学院巡礼篇由学院发展综述、学院党委书记谈党建署名文章、知名教授或院友谈学院发展等部分组成。“砥砺奋进的五年”新闻专题力求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广西师范大学这五年来的丰硕成果,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年来,在校党委、校行政的正确领导下,生命科学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院师生紧密围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学院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坚持不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教学,以管理服务教学,狠抓教风、学风的建设,学院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提高。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学院和谐发展
五年来,学院党委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管党治党、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和主体意识,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党建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一)、坚持思想建党,不断强化党员干部理论武装。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每月1次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党委书记率先垂范上党课,发挥示范作用。建立研讨交流制度,采取党性教育、专题培训、在线学习、知识竞赛等多种学习方式,不断创新形式与载体,开展了专题党课、读书交流、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服务、志愿服务等学习活动。
(二)、注重加强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修订完善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和院务办公会议事规则,坚持“三重一大”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领导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完善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
(三)、坚持夯实基础,加快推进各项事业发展。一是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开展了全面从严治党专项检查,完善基层党建考核办法。建立党委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制度。健全完善党建工作考核评价制度。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建工作基础。定期开展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优化党支部设置,现在教工党支部4个,学生党支部5个。开展党员承诺活动和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推进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着力抓好党建带团建工作。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促进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严格落实党员发展工作责任制,党员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五年来,发展党员215名,目前,全院共有党员143人。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讲党课制度,举办党员、党的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活动,累计培训1000人次。积极探索专题教育与常态化教育结合的路子,广泛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主题党日、党史知识竞赛、主题征文、先进典型报告会、庆祝建党95周年主题教育、警示教育、党性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党员管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好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党员党性定期分析、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落实。。五年来,3个支部被评为学校先进党支部,涌现出了2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和7名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和1名“桂林市优秀共产党员”。2014、2016年学院党委2次被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
(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走向深入。切实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解决“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是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修订完善、研究制定项制度,着力在建立完善从严治党长效机制上出实招、见实效。三是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定了学习教育方案,强化各级党组织的责任落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持续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八桂先锋”争创活动和“党员亮身份”活动,设计“两学一做我来说”等活动载体,组织开展了党性教育等一系列活动。
(五)、坚持严抓严管,着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一是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落实“两个责任”为重点,强化“一岗双责”,推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二是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制定有关制度,加强对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考核。三是加强监督监察,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成立学院纪委,强化党内监督。四是加强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廉政教育形式,拓展廉政教育平台,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强化廉洁意识,弘扬清风正气,促进尊廉崇廉、遵纪守法良好校园风气。
五年来,学院党委通过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养、科学决策水平和工作创新能力,为加快推进学院科学发展保驾护航。
二、夯实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五年来,学院先后引进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1人、博士12人。选派2人到国内知名科研机构开展博士后研究,9人攻读博士,3人赴国外进修。通过引进来和派出去进修,使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缘结构更趋合理,培养了一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骨干力量。五年来,学院教师晋升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10人,6人入聘二级教授岗位;1人入选广西第二批八桂学者,1人入选“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2人获校级拔尖人才称号。目前,学院有教职工72人,其中专任教师46人,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八桂学者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人,广西高校优秀人才3人,广西师范大学教学名师2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9人,占41.3%;副教授11人,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占65.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9人,占63%。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五年来,学院十分重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生物科学专业”于2013年获得广西高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生物技术专业”于2014年获得广西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生态与环境保护》获批为广西优势特色学科,《动物学》获批为广西重点学科。“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理科实践教育基地”于2013年获批为国家级理科实践教育基地。学院教师先后出版了《生态学》教材1部,《动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简明教程与习题指南》等实验教材3部。
五年来,共获得各类教改项目13项,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自治区教学软件大赛二等奖1项,学校教学成果奖7项,学校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学校首届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说课)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有1人获得“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教师”称号和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人获得广西师范大学诚华青年教师奖,1人获得学校“教学能手”称号,2人获得学校“教学新秀”称号。
四、强化管理和服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年来,以强化日常管理为重点,以提高服务能力为抓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生科院85%以上在校本科生参与一项以上校外科技活动;师范生教师资格获得率为98%,本科生就业率为97%,考研升学率平均为18%;四、六级英语通过率分别为88%、42.6%。涌现了立志、阳光、感恩代表贾金生,创新型学生代表刘仁路(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典型。2013-2016年学生共获得各级各类奖项110项;其中“挑战杯”及“创新创业大赛”屡获佳绩,获得全国创新创业训练大赛三等奖2项;获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曾获得多个特等奖17项、一等奖8项;首届全国高等院校师范生微视频大奖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专利授权16项;区级挑战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校级创新杯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25项;发表论文6篇;获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项。
近五年来,学院研究生共发表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301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21篇,SCI收录论文34篇,其中2015级硕士研究生苏宇乔为第一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论文。同时,我院研究生近年来参编研究著作2部、译著1部、共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承担自治区研究生创新项目13项,承担研究生创新项目之研究生学术论坛1项,研究经费合计25.5万元;获得优秀论文培育计划项目6项,共计研究经费1.8万元。研究生近五年的就业率为89.12%;考取博士研究生33人,其中考取985院校博士研究生10人,考取中科院系统院校博士研究生6人,国外院校博士研究生1人,平均升学率为10.06%。
五、加强学科团队建设,增强科研能力
学院积极整合科研团队,优化配置学院资源,积极提供科研服务,多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五年来,学院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209项,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2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星火计划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9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8项,横向项目95项,合计共获得科研经费近3490万元。并首次实现了我院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上零的突破。
五年来,学院教师获得广西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第六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学院教师共发表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399篇,其中中文核心期刊167篇(含校级B类期刊10篇),SCI、EI收录论文75篇,并首次在《Oncotarget》、《Scientific Reports》等高影响杂志发表论文4篇。出版研究著作4部、译著1部、论文集6部,参编著作1部;共获得专利授权40项,其中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29项,一批发明专利获得转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实现跳跃发展
自2011年学院“生态学”和“生物学”两个专业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以来,学院在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方向上不断进行结构化调整,取得新的进展。2017年先后申报生态学博士点、林业专业硕士点以及生态学广西一流学科。2013年“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实验室”通过广西科技厅验收,获批为广西重点实验室。2014年,“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被认定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干细胞与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和“野生动植物生态学实验室”被广西教育厅批准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015年,广西师范大学设立“湿地研究所”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心”两个校级研究所。2013年我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1医院获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暨联合培养示范建设基地于2016年获批广西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建设基地。目前,学院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4个校级研究所。
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提高科研氛围
五年来,学院承办了“第二届全国种群生态学论坛”(2012年)、“第十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2014年)、“第八届南方六省(粤、湘、赣、鄂、桂、琼)动物学学术研讨会”(2014年)、第二届陆地生态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2016年)等全国性学术会议,共同承办了“热带森林生态学学术研讨会”(2013年);邀请了国内外近50位专家到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学院教师受邀外出讲学或作学术报告20多人/次。
八、加强校企合作,提升科技服务能力
学院教师不断树立科研服务社会的意识,加强产学研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积极服务和为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五年来,我院邓荫伟、邓业成、陆祖军、宾石玉、赵丰丽、宋德贵、马姜明等教授先后被自治区科技厅聘任为自治区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他们围绕自治区农村(企业)科技工作重点任务,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工作平台,进村(厂)驻点,上项目、引资金,建基地、搞示范,抓培训、送服务,直接面对农户,把农业新技术、生产致富经验直接送到农民手上,减少了传统农技推广的中间环节,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学院教师用这样的实际行动,为当地农业经济转型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喜迎党代会•砥砺奋进的五年】新闻专题
http://news.gxnu.edu.cn/detail/bef2137b21e24ba7a8ff4739525fe49a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实验室)外景
农村科技特派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助推扶贫攻坚
农村科技特派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助推扶贫攻坚
同学们在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课
专家组对科研项目进行现场鉴定验收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