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光荏苒寒暑易,波澜壮阔大手笔;五年砥砺扎实干,五年奋进谱新篇。为了迎接党的十九大和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进一步振奋精神、调动师生积极性,凝心聚力促新时期发展,砥砺奋进建高水平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特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新闻专题,分为学校专项篇和学院巡礼篇。其中,学校专项篇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和党的建设等部分组成;学院巡礼篇由学院发展综述、学院党委书记谈党建署名文章、知名教授或院友谈学院发展等部分组成。“砥砺奋进的五年”新闻专题力求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学校第十次党代会以来,广西师范大学这五年来的丰硕成果,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秉承“尊师重道 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恪守“格物穷理 知行合一”的理念,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重点,以师德建设为保障,全院师生员工团结奋进,锐意进取,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建设、国际交流、党的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学院紧紧围绕物理学一级学科建设的需求,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为重点,在加大高学历、高水平学术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注重青年骨干教师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机制,千方百计为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不断加强和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五年来,学院先后引进博士、博士后6人,柔性引进高水平专家2人;多位教师取得教授、副教授职务资格,青年教师中2人晋升为教授、3人晋升为副教授;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人入选广西第十八批“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入选广西高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3人获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资助,2人入选广西高校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入选广西高校卓越学者,4人在自治区级以上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1人获学校拔尖人才称号、3人获学校诚华青年教师奖、3人入选校第二批骨干教师计划,2人获评学校“教学能手”,1人获评学校“教学新秀”,3人获评学校“十佳青年”。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目前,学院共有专任教师50名,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具有海外经历10人,高级职称中具有博士学位25人,占62.5%,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8人,占20%。40以下副高级(含)以上职称16人,占40%,50岁以下正高职称12人,占正高人数的52%。师资队伍建设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好的人才保障。
二、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科研平台实力日渐增强,重点学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物理学专业作为我校首批获得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学科,拥有物理学类广西唯一的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自治区级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是广西高校重点学科。五年来,学院积极在学科建设的内涵发展上转变思路,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形成了科研覆盖面广、研究方向稳定、学术梯队组建合理,科研平台较为完善的学科建设体系。
近五年,学科点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累计5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3项,四个学科方向获得的省部级项目均超过4项,年师均科研经费总数达到8.62万元;公开发表SCI、IE学术论文134篇,发明专利授权5项,师均公开发表SCI、IE学术论文3.19篇,省部级获奖5项,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在与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与中科院理论所联合成立了“桂林理论物理协作中心”,广西核物理与核技术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准立项建设,“极端条件下原子核理论研究及应用创新团队”获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物理学与系统科学研究生培养基地获准为学校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2015年学科点骨干成员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物理权威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利用极化氘核破裂反应研究对称能的工作,是当时近三年国内核物理同行在该期刊上发表的唯一论文。
核物理团队发展出的核质量WS公式精度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波兰科学院院士Adam Sobiczewski教授撰文指出该模型是12个质量模型最好的一个,并在第19、20届国际核物理研讨会上对WS质量公式给予了很高评价。
凝聚态物理团队利用穆斯堡尔谱对草酸根类桥联的双稳性分子磁性材料(磁极翻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专家认可,多次被Phys.Rev.Lett.、Phys.Rev.B等国际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引用。
截至2016年,学科点拥有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和西南地区唯一的理论物理协作中心,拥有穆斯堡尔谱仪、中低能小型加速器系统等先进实验设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4项,厅市级科研成果2项,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原子核物理、强子物理与粒子物理、统计物理与复杂系统、凝聚态物理、原子分子物理、光学、系统分析集成、物理学科教育等研究方向的迅猛发展,成为学院发展源源不断的内动力。2015年,学院物理学科ESI与全球物理学前1%基线比较的比值为0.74,具备了进入ESI全球前1%的潜力。2016年,物理学科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扩展版ESI物理学排行榜中位居广西之首,学科平台和实力显著增强。
三、教学管理成熟规范,课程体系建设完备,人才培养质量向综合发展方向不断提高
学院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相促进,与人才培养相统一的理念,高度重视教学和学生培养工作,不断规范和完善教学管理,注重教学质量监控,每年认真论证修定和完善《物理学》、《科学教育》、《测控技术与仪器》三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先后制订和修订了《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关于加强教研室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暂行规定》等条例,充分发挥学院各教研室和教学督导员的作用,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管理,通过采取重点跟踪督导和集体观摩指导的形式促进教学工作,实行“导、帮、带、评”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同时,依托“物·语”沙龙、青年学术论坛、科技文化活动节等学院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对学业规划的引导,加大科学研究对研究生和本科生培养的支撑,拓展学生素质创新教育,促进科技与人文相融合,树立优良学风,突显学院办学特色。
五年来,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在学校开展的本科教学状态评估中获学校“优秀”等级,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5%左右,在学校处于前列。近五年硕士研究生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有55篇被三大索引收录,有多篇论文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C,Physical Review E和物理学报等本领域著名期刊上。研究生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年平均比例为27.64%,2016年研究生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比例达到了为79.69%。硕士学位论文合格率100%,其中答辩优秀论文23篇,“双盲”评审100%合格,良好率及以上达到90%。硕士毕业生中,继续攻读博士比例为14.3%,高等教育单位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例的19.64%。
五年来,本科学生在参加各类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学科竞赛均有不俗的表现,获全国大学生物理教学技能及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竞赛一等奖19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5项;全国科学教育教学师范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全国师范院校大学生教学技能大赛获三等奖1名;第十四届全国机器人大赛三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三等奖3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广西区教学技能竞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7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广西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4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广西区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广西赛区师范生演讲比赛获一等奖3名,三等奖1名;第三届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大赛广西选拔赛广西区银奖3项,铜奖1项。
四、依托学科特点和优势,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了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对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学院党委着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强化“处处是课堂、人人是教师”的育人意识,以学院网站和公众号为中心,灵活运用微博、微信、QQ(空间)、易班等媒体平台,通过设计线上活动,以“早(晚)安,物理学子”为话题,每天早晚定时传播正能量话语;以“历史上的今天”、“物院大视野”为话题,推送与专业相关的动态、时事和科技前沿热点,扩大学生的视野;策划“厉害了,我的物院”、“大事我来说”、“读书漂流瓶”、“最美青春故事”、“物院风采”等系列专题推送,对优秀的活动和事迹进行展示和宣传,构建积极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变化。把“大道理”变为“微话语”,让“有意义”展现“有意思”,真正落实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
作为桂林市的科普基地之一,学院不断深化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建设,以学术科技和创业创新训练为突破口,积极推动社会实践品牌项目与党、团支部的公益志愿服务相挂扣,构建了学科建设服务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年来,依托学科特点和优势,学院通过开放天文台,组织学生参加“桂林市十月科普大行动”、“四进社区”社会实践、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社区)活动,举办“漓江之夏”物理实验夏令营等,每年在桂林市区、学校周边社区、对口服务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各类天文知识讲座、特殊天象观测活动、科普实验教具展20余次,接待桂林市民和中小学生近2000人次,集训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广西代表队选手100余名,较好的实现了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突出了学科服务社会“制度化、基地化、专业化、常态化”的工作特色。2016年,学院绿苗公益团队开创的“互联网+教育”乡村田园课堂项目,作为广西十个入围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500强项目之一,荣获全国银奖。
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水平
高校国际交流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工作之一。物理学院自2008年以来,就将学院的发展融入国际化视角下审视,并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国际化之路:一方面,学院鼓励教师“走出去”,参与世界前沿科学研究,开展各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和学习;另一方面采取积极“请进来”工作,邀请外国专家、学者到学院讲学,推进教师队伍和教育理念的国际化。
五年来,物理学院在“请进来,走出去”的实践道路上迈开坚实步伐,国际交流凸显成效。学科骨干成员有30多人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主办和或承办国际重要学术会议近10次,邀请外籍专家报告讲座近20人次。
西班牙科学院院士、瓦伦西亚大学E.Oset教授与我院梁伟红教授带领的团队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我院粒子物理理论研究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带来前沿学科信息和创新科学动力。
学院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欧立教授于2011年在美国访问期间,与Texas A&M University-Commerce大学物理系的李宝安教授合作。他们注意到了中能重离子反应中自生强磁场对核反应过程的影响,并结合核物理关注的对称能问题,合作研究了磁场对π介子产额快度分布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后直到现在都一直有学者关注并开展同类研究。
学院沈洪涛教授积极加强国内外核技术应用领域的国际合作,多次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日本、法国等国合作开展加速器质谱对癌细胞骨转移早期诊断研究以及广西天坑形成及暴露年龄测定研究。多次受邀在加拿大、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台湾等地作国际会议邀请报告,推动了我校和广西相关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此外,学生的国际交流也是教育面向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近五年来,学院积极建设双语课程,吸引海内外高校交换学生和留学生;同时学院还整合自身资源,拓展交流渠道,积极争取来自院际合作单位的国际交流项目,为本院学生出国交流提供机会,并通过奖学金资助的方式支持学生交流,降低学生经济负担,使国际交流项目能够覆盖更多的学生。2016年,我院有3名学生在学院的资助下,参与了海外游学项目,拓宽了视野。
六、围绕中心抓党建,全面从严从实推进党建工作,为学院科学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学院党委长期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以思想建设为统领,以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支部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创造性地把“抓热点、抓大事”作为党建工作和学院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将党的建设与学院各项工作的实际情况有机融合,为学院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保证。
五年来,学院党委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摆在首位,深入贯彻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抓手,加强思想引领,统一党员思想认识,推进思想建设;通过坚持制度建设,认真抓好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专项行动,从严从实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提升基层党组织活力。
学院领导班子充分依靠专家,坚持“专家治院”,认真贯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长期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全面落实党委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领导人员的一岗双责,成立纪委,落实了纪委的监督责任,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各项制度,积极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和党纪法制教育。
通过组织清明祭扫革命烈士墓、重走长征路活动,手写党章献礼党的生日活动,“党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党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党的知识竞赛等,加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帮助广大师生加强对党的了解,提高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通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党史教育现场教学,优秀党员“谈感悟、做贡献”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党组织和党员同志战斗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学院党委及多个支部获评为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及先进党支部,多名党员获评为校级及以上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党员管理方面,学院党委始终坚持把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作为党员发展工作的重点,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扎实开展党校培训和专题党课学习,夯实党员发展和党员身份意识教育工作。五年来,有559名积极分子通过党校学习,共发展党员194人,127名预备党员转正。同时,学院还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员的信息化管理,时时更新党员电子信息库。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砥砺奋进,扬帆起航。五年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科发展基础扎实,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党的建设等方面思路清晰,富有成效,学院事业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在全国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全校师生共盼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之际,这些累累硕果将激励我们在坚定不移的走以提升质量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创造新的辉煌!
【喜迎党代会•砥砺奋进的五年】新闻专题
http://news.gxnu.edu.cn/detail/bef2137b21e24ba7a8ff4739525fe49a
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人罗星凯教授与学生在课堂上讨论
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参赛作品
绿苗公益团队“乡村田园课堂”项目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银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证书
核物理团队负责人王宁教授获广西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