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家访于行 温暖于心 成长于爱--我校2017年辅导员家访活动圆满结束



来源:学生工作部 作者:卢泓宇、何宇虹 日期:2017-07-16 点击:726

今年5月、6月,我校的辅导员家访活动又开始了,这是继2013年寒假启动“心灵的行走—广西师范大学辅导员家访工作”后的第六次出行。四年来,我校围绕着“搭平台送温暖助成长促发展”的主题和“完善育人格局 健全工作机制 提高队伍水平”的任务,组织了73名辅导员和学工干部深入150多个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进行实地走访,探索家校共育机制,足迹遍布广西100余个市、县、村。


辅导员家访是我校落实精准资助,增强资助实效的尝试,为达到预期效果,学校各部门和二级学院(部)都积极谋划、大力支持,提供了各种经验和保障。通过五个重视保障辅导员家访工作的质量:重视领导参与: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辅导员家访工作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校党委书记亲自指导家访方案的制定,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率队赴桂林市全州县、资源县等地开展入户家访;重视团队建设:坚持“语言优先、科学分工、经验传承、学科组合、能力培训”等原则组建出访小组,同时开展辅导员家访工作坊,以朋辈交流、互通有无的方式确保有效的整体运行;重视对象挑选:好的家访效果需要挑选好的家访对象,我校围绕“典型问题、城乡结合、兼顾多元、合理化成本”等方面确定家访样本,像本次家访对象包括父母离异、子女较多、沟通不畅、沉迷网游、留守儿童等特点。重视问题导向:我校重点关注辅导员职业成长、学生个体差异成因、家访整体运作等方面的问题。重视全程管理:强化系统安排和全过程控制,前期准备阶段充分仔细,包括组建团队、制定方案和访谈提纲、选择对象、确定路线、后勤保障等;中期实施阶段周全有序,基本做到行程有序衔接、家访现场把控合理、地方政府大力支持、每日及时总结反思、家访资料规范存档;后期总结阶段及时到位,做好资料整理、报告撰写、情况反馈,即向所在学院反馈、向辅导员反馈、向学生和家长反馈、向地方教育部门反馈。


辅导员家访是送教育上门、送关爱上门的桥梁式活动,思想的传递、精神的沟通、家校的联结,都充分展示了资助育人的深刻意义,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成效通过四个维度充分体现:一是学生维度。在对受访学生反馈后,沉迷网游的莫同学表示“以前常玩的手机游戏已经删除了,表哥赠送的电脑配置低,游戏也玩不了了,今后将主要用于学习上”;沟通不畅的李同学也不再和同学抱怨父母不管她,不再找人借钱了;单亲家庭的甘同学获得了辅导员推荐的勤工助学岗位,缓解了部分经济压力。今年的家访通过家访团队的身体力行让学生们感受到政府和学校关怀的温暖。二是家长维度。岑同学父亲一直认为通过贷款念书很没有面子,而且女孩子读完大学就够了,经过家访辅导员的反复解释宣传,他才认识到助学贷款政策的好处和读书的重要性,全家统一了意见,全力支持孩子读研深造;梁同学的奶奶对来家访的孙老师说,“没想到读大学了,还会有老师来家里了解孩子的情况,我很感动,也很放心将孩子交给你们。”三是辅导员维度。家访让辅导员们深入基层、深入社会、深入家庭、深入学生,了解和掌握社会实际,增加家校联系,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增强了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正如今年参加家访的梁老师所言:“通过家访,了解学生详细的家庭背景、生活和学习习惯、性格成因等,作为辅导员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行为,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四是学校维度。家访前很多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不多,甚至只知道学校名称,通过家访团队的介绍、交流,他们感受到了学校在细微之处彰显出的人文情怀,与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的访谈也传递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增强了社会认同。


今年的家访结束了,家校共育机制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还一直在路上。如何促进辅导员家访长效机制的建立,如何提高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如何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的帮扶,这些思考和总结会作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构建家、校、社会立体化育人格局。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