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是一个金色的七月,火红的旗帜映亮了泱泱中华。在建党96周年之际,学校召开了多个纪念活动向党的生日献礼,新闻网做了学校党员先锋模范专题报道,本期推出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拥有三十年党龄的邓荫伟教授,希望激励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坚定党员理想信念,牢记职责使命,不断增强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意识和自豪感,不忘初心,追求卓越 。
心系八桂发展,造福一方百姓——访全国先进工作者、广西师范大学邓荫伟教授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313室,是邓荫伟的办公室,这里堆放着很多的工具和档案,门边放着栽着金花茶、油茶幼苗的两个泡沫盒。对于访客来说,这更像是农民存放各种锄头、扁担、种子、水桶,一间满满当当的储藏室。
2004年,邓荫伟到广西师范大学任教。当时,想要把一名市级的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挖”进这样一所文理学科见长的高校是有背常规的。然而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梁宏看中的就是他在服务地方经济上独树一帜的功绩,最终,力排众议,他推开了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大门。从此,邓荫伟和科研融为一体,不断用成果回报着八桂大地。
探索创新:桉树林下种起金花茶
原来,邓荫伟的家每天到学校往往要花上两三个小时的车程,为了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他主动申请把家搬进了学校最老的一批居民楼里,这样他能够完成论文的构思或者实验的设计后再回家吃饭。借此便利,金花茶研究的思路就这样伴随着他从家走到办公室,从办公室走到实验基地,从实验基地走回家。
为什么要把濒危植物金花茶种到桉树底下呢?对于真理的“痴迷”,让他做出了这一“痴举”。邓荫伟就是要证明社会上流行的所谓桉树是“抽肥机、抽水机、霸王树”的观念是不完全正确的。
“关于桉树的作用,一直都受到了人们的非议,到底是因为什么?其实就是我们广西发展桉树,大片的种,大片的砍,就像我们种水稻一样,水稻成熟,收割机全部割光了,就剩下一片荒田在那里,田还好,但到了山上,一片生态全都破坏了,归根到底是经营方式不对。”而在土层脊薄的干旱地区种上桉树,过3-4年在林下种上金花茶,6-7年后林内金花茶生长旺盛,老百姓丰收在望,桉树林也可成为林下经济高产高效的生态林。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替桉树“伸冤之路”,当时已55岁的邓荫伟一走就走了5年。从2011年10月,邓荫伟和他的团队将第一批金花茶栽植入土,到2016年底,金花茶的示范面积已扩大到250亩。可喜的是,在第一批桉树林下金花茶栽培示范基地,林内金花茶植株生机勃勃,其中有一半的植株已经实现开花。但是,在光辉的成就背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当初国家并没有为这个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他们的资金完全来自于他们自筹的经费。
“有些东西即使没有钱,你都想拿自己的工资去做一做。科研上的创新就是要承担一定的压力。这样收获的成功才更加难能可贵。”说到这里,邓荫伟显得有些亢奋起来。
“这个花11块钱一朵,一棵树高产的能产万把块钱。”金花茶的经济效益能为广西农民创造的利润空间无法想象。目前,金花茶这个项目已经累计获得五千多万元的利润,产品甚至已经销往东盟一些国家。
经过邓荫伟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一种桉树林下金花茶的栽培方法”于2016年1月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得到专家们的认可。这个项目的成功,推动了广西乃至我国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为特色珍稀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促进了广西林业科技进步。
醉心科研:让百姓多赚一点,少累一点
回忆起油茶、银杏的研究,邓荫伟当初也只是单纯地抱着促进广西农业发展、帮助农民百姓脱贫的目的,不顾一切地一头扎进了没日没夜的科研之中。
油茶和金花茶不同,它十分适合在贫瘠的土地里生长。油茶可以榨油,经济价值很高,理所当然的,种植油茶成了精准扶贫的首选产业,然而因为传统的长期栽培,造成品种老化,产量低、效益差。这些现状刺痛了邓荫伟。
在2010年,他牵头开始了桂北油茶丰产技术的研究,并义无反顾地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利用自己的多年研究所掌握的专业技术为地方农业经济服务,鼓励农民开发油茶产业。他带领青年教师和学生20余人多次到兴安、全州、灵川等10多个县、乡(镇)为农民群众指导油茶的良种繁育、丰产林营建等技术,建立示范林300亩和11万亩辐射推广林,取得良好效果,为广西油茶产业发展、实现年产值200亿元做出了示范样板。这些成果得到了老百姓信任,邓荫伟和他的团队研究出的油茶良种苗备受市场青睐。
邓荫伟有很多农民“粉丝”,在兴安和灵川县,不少农民尊称他为“财神爷”,因为他让当地农民种上了高产的油茶,有了好财运。甚至有泰国的老板了解到他们团队研制出的品种,当即邀请邓荫伟去当地考察,打算将其良种引入泰国种植发展。
再追溯到35年前,广西桂林银杏产区农户均采用传统方法种植银杏,浪费时间、浪费耕地且存在着造林成活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意识到这些问题,邓荫伟立刻投入了一场马拉松似的银杏调研实践。
“白果价格很高,每公斤达40元,如果能实现增产增收,就可以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受这个想法鼓舞着,邓荫伟带领课题组人员,选择优良银杏品种,努力探索银杏良种、丰产栽培的技术,最终实现了银杏果的增产增收,老百姓从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聊到这些研究的硕果,邓荫伟一边说着一边谦虚地摆手“这些都是上个世纪的事了,不要提了、不要提了。”
科研育人:带领更多学生服务八桂
一个痴迷于探求真理,痴迷于研究良种的科研工作者,又能有多少时间投入教学中呢?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除了科研之外,邓荫伟探索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学术传承之路。
与普通教师的传授理论和学术不同,邓荫伟一有空就带着学生往田里跑。
刘仁路是邓荫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名字,他2010年进入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此后的四年里,刘仁路长期跟着邓荫伟深入到山区一线,一起进行科研调查与示范推广工作。刘仁路在本科学习期间发表了3篇科研论文,获得了11项国家专利,先后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最高荣誉“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广西十佳青少年”等称号,2013年他被破格保送到了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像刘仁路这样的优秀毕业生,邓荫伟教授表示“还要继续努力,为八桂大地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如今已是耳顺之年的邓荫伟,并没有懈怠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其他专业的学生来找他,他也都非常热情地指导。就在记者采访他的当天,经济管理学院的几个研究生敲开了他办公室的门,希望通过大创项目推广他的金花茶专利成果,邓荫伟和他们聊了整整一上午,随后打算带他们到田地里走走。“都是有求知欲的学生,即使再忙我也绝对不会拒绝的呀。”邓荫伟笑着说道。
或许是他对事业的迷恋让他获得了如今的这些成就,但是,只是着迷是不够的,一个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有德,没有德什么都没有,工作也没有,生命也没有,包括我们搞科研的,科研成果也没有。”
邓荫伟做科研,从来都是从社会需求出发,每天都会看各种新闻,了解时事动态,“光低头走路不行,还要抬头看看路。”他研究油茶、银杏、金花茶最终都是希望百姓受惠。邓荫伟回忆起下乡的时候,农民见着他,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道:“我的油茶今年丰产啊,我拿点油给你哦!” 他倍感欣慰!
邓荫伟在4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参加出版编著7部,培训专业技术骨干1万多人次,公开发表70多篇的科技论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另外还有2项专利申请已被受理,他先后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了国家林业部、广西科技厅等部门下达的17项科研任务,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