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教学科研

正文字体:

我校举办2017年 “教育中的融合与排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欧盟高端项目INCLUTE项目会议(图文)



来源:教育学部 作者:柳谦 邱国庆 日期:2017-06-20 点击:1307

6月13-15日,由我校主办,西南大学、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等中欧知名高校协办,欧盟“伊拉斯谟+”项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八桂学者专项经费共同资助的“教育中的融合与排斥”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欧盟高端INCLUTE项目会议,在桂林成功举行。


欧盟委员会“伊拉斯谟+”(Erasmus+)课题“以课程开发和教师教育促进中国全纳教育发展”(简称:INCLUTE)是迄今为止唯一由中国高校作为主要协调方的欧盟高端研究项目,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中方高校有西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藏民族大学,欧盟高校有巴塞罗那自治大学、里斯本理工学院、都柏林三一学院、巴斯大学共八所中外高校。项目致力于提高全纳教育在中国的社会认知,增强中小学开展全纳教育的能力,培养高水平全纳教育师资,以及构建全纳教育国际研究网络等。


6月14日上午会议正式开幕,我校副校长孙杰远教授致欢迎辞并发表了以“文化排斥、文化融合与教育选择”为题的主旨报告。孙杰远从文化排斥的历史印迹、中国古代思想中文化融合的智慧,以及教育作为文化融合的应然选择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强调了传承中国家庭亲和教育、构建以培养学生文化鉴赏力与跨文化适应力为目标的现代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和实现路径。之后,八所项目成员高校和来自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学者共同围绕全纳教育政策与理念、全纳教育的社会认知与需求、全纳学校与社区文化构建、全纳的课堂实践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代表们首先对于全纳、排斥与融合的理论内涵与价值取向做了探讨。西南大学幺加利教授区分了教育中的正向与负向排斥,对广义、狭义教育实践中文化排斥的表现及其根源,以及消解排斥的价值视野做了深入的分析。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Antonio Pérez Romero 博士、Óscar Mas Torellò 博士提出了一种基于能力管理的教育包容模式,实施基于能力的个人教育项目,指导教育实践,以支持居住在保护中心的儿童和青少年,从而促进儿童有效地应对其面对的各种困难。北师大刘远杰博士认为一种基于全纳和共生的教学关系将取代旧的教学关系,新教学关系更突出教学中社会经验与个体经验的互动联系性,强调不同主体的共生性。我校柳谦副教授阐述了基于特殊儿童的“可行能力”和“功能性活动”的特殊教育公平观。他认为基于“可行能力”和“功能性活动”的特殊教育能够扩展特殊儿童对生活的理解和选择空间,丰富其实践能力,实现“有机融合”。


全纳在基础教育一线教师中的认同度也是代表们讨论的热点。巴塞罗那自治大学 Josep教授、西南大学谭亲毅博士报告了项目组的一项全面调查结果,对地方政府、小学和中学对全纳教育的理解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全纳教育的实现还存在很多阻碍,例如教育体系存在缺陷,师资力量不足,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缺乏合作。英国雷丁大学教育学院Jill Porter教授收集了英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学生对残疾和包容环境的看法,发现了不同文化的观念差异和可能的消除障碍的融合理念。西藏民族大学李葆卫博士通过对西藏7个地区832名小学教师的抽样调查,得出西藏教师对于全纳教育认识的实际状况,指出了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的必要性以及将全纳教育纳入学校建设目标的可能性。英国巴斯大学Andrea Abbas教授采用了交叉分析的方法揭示了不同族裔、经济社会环境、性别、伤残、个人取向、移民及当地环境的差异给学校、团体的全纳教育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和挑战,并特别指出政府、社会学家及学者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西南大学谭亲毅博士以“百度指数”为工具,以“教育公平”为关键词,以用户关注和媒体关注为视角,对“教育公平”及其相关事物的社会关注及趋势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了教育在城乡公平、地区公平、阶层公平、配置公平等方面的作用及在提升社会关注度、促进公平等方面的策略。陕西师大郭文斌副教授调查了西安市212名随班就读幼儿园家长,揭示了不同类型幼儿园家长对社会工作介入的需求状况,探寻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社会支持的有效途径。


关于全纳教育的课堂实践模式与方法,巴塞罗那自治大学 的M.del Mar Badia Martín教授探讨了社会与社会情感学习的包容性教室作为全纳教育的学习环境解决方案,旨在确保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绪和学生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往,从而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藏民族大学李波教授从学生分层、学习需求、课程教学、资源整合等层面分析了西藏地区实行全纳教育的可行性、面临的问题以及根据西藏区情来进行资源整合的对策。葡萄牙里斯本理工大学 Francisco Vaz Da Silva教授介绍了全纳教育在欧洲尤其是葡萄牙的成功案例来说明其可行性。提出关于全纳教育的不同研究方法和视角对结论的影响。巴塞罗那自治大学JMa Sanahuja教授阐释了特殊教育机构和普通学校以及社区机构合作创建更加包容的学习环境和体验空间,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到平等的课堂环境中的做法,提出通过干预与合作教学的方法,构建统一的标准来实现全纳教育。


在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从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通过不同视角、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对如何克服当今教育中的排斥、增进融合,实现全纳提出了很多宝贵的观点与建议。全纳教育的存在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当代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与会代表的精彩发言、跨国跨文化的成果分享与探讨,体现了全纳教育无边界的真正含义。


1.jpg 

会议现场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