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视点

正文字体:

【看中国·广西行】阿根廷青年导演Sebastian探寻500多年的漆器制作工艺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新闻中心 日期:2017-06-02 点击:1005

1.jpg

5月13日上午,“看中国·广西行”阿根廷青年导演塞巴斯蒂安和中方制片人汪怡贝走进桂林净瓶山大桥下的和平村的桂林漆器传承基地,他们的拍摄对象王伯杨,正在办公室的门外修剪着盆栽的枝叶,王伯杨笑着对他们说,“一定要把每一个根部剪好,来年才会长齐。”这是巴斯蒂安第一次见到王伯杨,他静静地看着王伯杨仔细地修剪,他觉得这很有趣,也很好玩。

2.jpg

对于漆器和王伯杨,巴斯蒂安瞬间充满了好奇。在他的国家阿根廷,没有像中国这样的天然漆器。当第一次看到王伯杨做的漆艺作品,眼前一亮。他说就像“这是什么东西?制作需要多难多久!多么复杂,但同时又如何的美丽!”喝着漆杯中的茶,听着王伯杨讲述着漆器,看着手中漆器的纹路,他发现这一切都非常有趣,在他看来,漆器就像是一种记录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历史的过去,但同时,现在又成为了一件非常现代的艺术品。

3.jpg

在广西,这种古代天然胎漆器较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天然胎漆器的胎体完全取于自然,形态天然丰富。如竹根胎按照它本身形态结构,从中掏空,可做为饮具。在广西桂林比较常见的天然胎体还有灵芝、葫芦,柚皮,天然瘤木、皮革等,这类天然胎体经过髹饰打磨仍然会保留着它原本大致的外貌特征,自然可爱,耐人寻味。古代天然漆器按工艺主要分为三类,一为实用之物,水、酒、茶、食等容器;二为文房用具,笔搁、水盂;或制作烟具用品。

4.jpg

王伯杨是桂林天然漆器的传承人,在研究漆器文化与制作方面已经有近20年。在细细听王伯杨介绍后,巴斯蒂安决定把这一次拍摄对焦在,王伯杨和漆器的故事上。

巴斯蒂安喜欢王伯杨对艺术的态度,觉得他是一个很酷的朋友,在他看来,王伯杨就像一个现代人的反思,在经济价值观上有很好的平衡,虽然身处住在一个匆忙的世界,但他的生活里却很安静。“他照顾着他的员工,他传承创新着漆艺,我想我的记录片更多的是关于他的这种工匠精神。”

5.jpg

漆艺的每一步制作,都让巴斯蒂安觉得有趣新鲜,他去尝试,去感受。天然漆,会让人皮肤过敏。揣着一探究竟的巴斯蒂安也想试试,他沾了沾一点漆,放在自己的手背上,一会儿,手背上的皮肤便开始发红,这让他兴奋不已。这里的每一个漆艺作品都不一样,各有其色,巴斯蒂安称赞说,它们就是人的指纹。

6.jpg

但通过拍摄,他慢慢地发现,漆艺作品的制作其实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漆器的制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在这个基地,每个员工都技有所长,就像是一个链条,是一件非常有组织的事情。对他而言,这就是一种社会的反映。同时,漆艺作品又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和艺术的组合。

7.jpg

来自地球另一端的他觉得,中国和阿根廷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一样。但他觉得自己爱上这里,和平村这个充满艺术的地方。“这里的每个人都像朋友,各家的门相互开着,但又觉得超级安全。”这让他印象深刻,也让他觉得不可思议。

8.jpg

9.jpg

在拍摄过程中,让他更为觉得有趣的是,他觉得,每天都在与新鲜的事物碰撞。在与中方小伙伴汪怡贝的相处中,模仿讲中文,成为了一种趣味。“我喜欢中国文化。”他说,“这就像是第一次飞行,因为我更像是摄影的导演,而不是作家,像是一场冒险,这是一种新的经验。”

10.jpg

或许,这就是“看中国”的魅力,让不同的文化相遇,阿根廷青年导演塞巴斯蒂安认识了天然漆器,了解了这门古老的艺术,实现了人与人的相遇。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