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全媒体

正文字体:

20161024 校园生活节目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 日期:2016-11-15 点击:651

长征,镌刻一段中国军队浴火奋战的时代记忆

长征,铸就一幅中国共产党坚贞不渝信仰图腾

聆听历史回响,思考中国奇迹

欢迎您收听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专题板块

~~~~~~~~~~~~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工农红军战湘江、过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雪山、跋涉草地,用两年的时间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艰辛征途。两年中,这支红色队伍翻越30余座大山、渡过20余条河流、转战14个省份,写下了一部荡气回肠的革命史诗,完成了一个举世无双的人类壮举,铸造了一座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

 有一组数字令人震撼:红军长征,在天上每天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艰难险阻说不尽的情况下,红军开动每个人的两只脚板,行程两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份。中央红军平均每天行军34公里,在共计368天的行军途中,15个整天在打重大战役,平均每天一次遭遇战,共经历重要战役达600余次!还有一组数字催人深思:从赣南到陕北,出发时的18万余名指战员到最后只剩下3万多人,每行进一公里就有3至4名红军将士献出宝贵生命!是什么支撑着这支队伍一直保持着前进的方向,又是什么鼓舞着这群年轻人勇往直前?

 历史静默无言,而信念之光不灭;数字寂静无声,而丰碑巍然屹立。102岁的王承登老人是走完长征的3万名勇士中的一员。参加长征时,他刚20岁,循着他的回忆,我们去探寻80年前那一代年轻人的梦想和追求。

~~~~~~~~~~~

 有句俗语叫“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的艰苦壮烈空前绝后。王承登老人回忆,长征出发的时候,自己20岁,是机枪手,他所属的红三军团是傍晚从于都出发的,通过浮桥渡过于都河。那天白天,他们还像往常一样帮老乡打扫卫生,给水缸挑满水,割捆草到牛棚。下午出发时,老乡们里三层外三层围着,流着泪把煮熟的鸡蛋、炒好的花生和豆子往他们身上塞。过河时已是晚上,天很黑,还下着小雨,沿途的老百姓都点起油灯、火把相送。后面的路越来越难,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缺粮少弹,山高水险,所有的困难都一起压了过来。王承登说,当时湘江两边都是敌人的碉堡,天上敌机不间断轰炸,他们只能天不亮就起来,躲到山里去。付出3万官兵牺牲的代价,才突破湘江防线。然而,敌人仍紧追不舍。他所属的机枪班奉命掩护大部队撤退。当时,他们把机枪架在路口,向敌人猛烈扫射,把敌人火力吸引过来。大部队安全撤退了,但机枪班的一个个战友倒下了,他自己也负了伤。幸运的是,最终他们摆脱了敌人追上了大部队。

 攻打腊子口那一仗打得更苦,敌人的子弹从四面八方袭来,而通道只有3、4米宽,有人说这是飞鸟也过不去的险关。战士们几乎把手里所有的手榴弹都扔出去了。武器质量本来就差,加上受潮,扔出去五个手榴弹,只有两个是爆炸的。 翻过腊子口,王承登一脚踩下去,踏到的不是山石,而是手榴弹堆成的“小槛”,都是没有爆炸的哑弹,足足半米厚……

 等到达陕北时,王承登所在的红一方面军,出发时8.6万人只剩下6000人了。当时的大队长陈赓回忆说,他骑着马在前面走都不敢回头看,因为一看就把整个大队看完了!

 单衣爬雪山,绝粮过草地,红军一无所有,却能创造人间奇迹,凭的是什么?是靠硬骨头,靠不惧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王承登老人回忆起过草地的经历,他说,那个时候大家都饿着肚子走路,极度虚弱。当时他们的战斗口号是“走出草地就是胜利”。只要一宿营,大家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去找吃的,挖野菜、捉鱼虾、拣死牛死马的骨头砸来煮水喝,还起了个好听的名字说吃的是“山珍海味”。王承登有个赣南老乡叫郑金煜,刚17岁,因病重行走困难,却把领导留给他的马让给了病轻的同志,说能保住一个人,就多一份革命的力量。临终前,他说,坚信革命会胜利,并托战友告诉他的家人,他是为了革命胜利而牺牲的。(1/20~~~~~~)

 实现梦想的征程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前面路上的激流险滩,每进一步,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但是,我们必须前进!这是历史责任,更是时代使命!

刚才为您播出的是  102岁老兵回忆长征峥嵘岁月  稍后为您播出 走向世界的长征精神

~~~~~~~~~~~~~~~~~~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它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行军前进的大方向与奔赴抗日前线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形成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核心,迈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关键一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长征所展现的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定胜利的精神;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作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最早让世界了解长征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称《西行漫记》)中,他通过对长征和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发展历史的描述,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而驱散了笼罩在这个新型革命政党和这支新型人民军队身上的雾霭,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充满献身精神、充满蓬勃活力,代表着中国未来和中华民族复兴前途的新生力量。书中对长征的记述虽然简短,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跋涉草地等记述,足以“使成千上万人思潮澎湃”,形成对长征的深刻印象。

 斯诺笔下的长征包含多种元素,“冒险、探索、发现,人的勇气和胆怯,狂喜和胜利、痛苦、牺牲和忠诚。而烈焰一般贯穿这一切的是那千万个青年的不息的热情、永不泯灭的希望和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他们从不向人、或自然、或上帝、或死亡认输”, “载入这部无与伦比的现代史诗”的所有一切和更多的东西,都是人类优秀品格和卓越能力的展现,即使以好奇甚至怀疑的态度看待长征的外国读者,也不能不被斯诺叙述的长征所感染,成为长征的赞颂者。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队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中所创造的辉煌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中所铸造的光辉业绩,使得长征进一步成为各国政治家、军事家和历史学家等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重要途径,一批关于长征的研究专著在世界各国陆续面世,而更多的长征研究成果则穿插在关于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史的著作之中。外国人对长征的兴趣点从传奇升华到历史,打开了长征传播的更大空间。长征也因此成为世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队最直接的窗口。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的接触更加密切,长征的魅力也更加凸现,对世界的感染力更强。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第一位完整走完长征路的外国学者。身临其境的体验、深入细致的考察、严肃客观的解剖和严谨冷静的文风,让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获得巨大成功,在世界各国拥有了极为广泛的读者群。书中所描绘的长征,汇聚了长征亲历者的回忆、长征研究者的成果和长征观察者的感受,记录了长征过程中的一场场战役战斗和一个个事件人物,并把笔触延伸到历史的纵深,让人们不但阅读长征,而且感悟长征和思索长征。他写道:“这是用热血和勇气谱写的史诗,是胜利和失败的史诗,是沮丧和憧憬的史诗。这种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中国革命赖以成功的基础。”

 索尔兹伯里笔下的长征,丰满而富有内涵,激情而充满分析,因而唤起了更多外国人体验长征的热情与冲动,开始陆续踏上长征路。甚至一些政治家也加入了考察长征的行列,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把对长征路的考察称作“朝圣”。他的结论是:“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

 我们从外国人的“长征情结”可以看出:长征,不仅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也是震惊世界的伟大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早已超越了时空,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

       刚才为您播出的是 走向世界的长征精神  新时代的长征路稍后与您相约

~~~~~~~~~~~~~~


岁月的奔涌从不停歇,奋斗的征程永远向前。

向世界传承长征精神,续写新一代长征奇迹。

欢迎走进   新时代的长征路

~~~~~~~~~~~~~~

 在长征胜利的八十年中,“长征”二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特指的词汇,它折射出中国人民在近代以来各个阶段所面临的历史境遇,成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富强、复兴征途的象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要持续接力、长期进行,我们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革命时代的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年代的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时期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与长征精神一脉相承、内在统一,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从红军长征中汲取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

 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探索是伟大长征,改革开放是伟大长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正在进行着的长征。新长征没有战火硝烟,但仍然需要披荆斩棘、闯关夺隘;新长征没有山高水险,但同样是在开拓前无古人的伟大道路。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都是今天新长征路上的考验,需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0世纪60年代,中国运载火箭设计师以“长征”来命名中国火箭,寓意中国火箭事业一定会像红军长征一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前方。在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长征二号F遥十一火箭腾空而起,托举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奔赴更广袤的太空。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光明的未来。

~~~~~~~~~~~~~~~~

 懂得长征,才会懂得中国革命;懂得长征,才会领悟中国道路;懂得长征,才会理解中华民族;懂得长征,才会对一个饱经忧患却生生不息的民族的未来,充满底气和信念。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走的不只是一条创造军事史奇迹的路线,也是我们党战胜自己的组织建设之路、信仰坚定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个伟大壮举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新时代,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发愤图强、奋发有为,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