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中国教育报》:教师教育更应是素质教育(图文)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罗星凯口述 张婷婷整理 日期:2016-10-17 点击:308

     罗星凯 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融科学技术教育研究、教师培养和服务基础教育于一体的创新实践。先后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八桂名师”等荣誉称号,2009年获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科学教育,尤其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对于人的科学素养,起着“塑造”“养成”和“成型”之作用。真正意义的科学教育,理所当然应该是科学素质教育,即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终极目标的教育。



  然而,中小学至今未能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教师的“生产”不得不以“应试教育”的“产品”为“原材料”。其中最突出的负面效应,就是大学生作为成年人最不应该再有问题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态度,反而成了最大的问题。



  认识到这个层面,作为大学老师、研究生导师,我意识到自己最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把缺失的尽量弥补回来。



  师范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母机,除了服务基础教育在师资数量上的需求外,如今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对师资在素质上的需求。说到底,大学教育、教师教育,更应该是素质教育。



  坚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终极目标,知易行难。科学探究学习的实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在其他很多领域理所当然、毋庸置疑,而要成为教育的现实,首先遇到的是实实在在的观念障碍。



  更实际的障碍,则来自本领和利益的问题。试想一下,我们现在正当年的教师中,有多少不是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他们最擅长的,难道不是教学生应试?即使那些喜欢并擅长探究和创新的,又有多少会不在乎与应试结果挂钩的评价?



  “教育领域的创新,有很多特别的困难。最突出的是内生动力不足、不强,而背后的原因,既有观念,也有本领,更有利益的问题。”多年的探索中,我对教育创新的难点有了自己的观察,对突围教育困局形成了越来越明确的思路。



  回归教育本质,柳暗花明的突围之路。2007年底,一位研二学生向我表达了宁愿推迟毕业也要去中学任教一年的想法,不久又遇桂林一所中学因临时急需老师顶岗的求援,接连而来的两件事,被我们当成了与中小学合作建设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实践平台、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新手“临床实践”机会不足问题的良机;而2008年底,来自北京11所学校合作开设校本课程的邀请,则让我们感知到中小学特色建设、创新发展的需求,并由此探索教育创新师资难题的化解之路。



  一般来说,师范生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很需要教学“临床实践”机会,但正因为如此,这样的机会往往不容易获得。可若以承担改革创新任务作为教学“临床实践”的机会,就有可能会是另外一种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思维定势和得失顾虑相对较少,学生更乐于学习和接纳新事物。可以说,“对接创新需求”的选择,让准教师获得的是非同寻常的发展机会。



  这就是“兴华创新实践”的由来。这一现在越来越受欢迎的项目,与一般的教育实习或顶岗实习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在于创新实践中,一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或研究生,要同步实现由教学新手向创新型教师的跨越。自2012年项目进入规模化和扩大面积实施阶段以来,先后有来自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301名大四学生和41名高年级研究生,先后通过(迄今已开办9期的)“兴华创新实践师资班”集中学习约8周,并被项目合作学校选为签约志愿实践者前去顶岗承担小学科学或高中通用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主动从中心向边缘撤离,需要“舍得”精神。作为一个个教学新手,在基本教学技能和经验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承担连经验丰富的教师都棘手的工作,为什么也能表现得让人惊喜?



  根据个人观察和长期实践体悟,我发现这样的“得”,很大程度上是“舍”的结果。一个打算当中小学教师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如果不去争取任教高中的高考科目或小学的“主科”,而选择被边缘化的课程,就意味着对优越地位的舍弃。而正是这种舍弃,代表了改革创新所需要的勇于探索精神和去功利化态度,为他们的创新实践赢得了更大施展空间。



  回想起这20余年对科学素质教育理想的坚守,特别是近8年来“兴华创新实践”道路的开拓,实际上我也经历了一种内心挣扎的“舍得”过程。我真庆幸自己在最难走的那段路上没有放弃,更要感谢我的学生。

 

  原文报道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6-10/17/content_464464.htm?div=-1

20161017_933cc77831d08bf97e1ffdfe1a732f90.jpg

中国教育报报道截图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