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教育版头条:聚焦素养话创新——广西师大力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纪实(图文)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通讯员 张婷婷 广西日报记者 刘 琴 日期:2016-10-14 点击:389
成绩平平的孩子厌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不乐学,这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但在广西师范大学“兴华平台”培养的准教师手上,这个难题却奇迹般地得以化解。他们将高中《通用技术》课、小学《科学》课、科技校本课,统统上成了“探究科技”课,竟然让厌学的孩子喜欢、好学的孩子着迷。
广西师大“兴华平台”及其创立者罗星凯教授,正是这一奇迹的推手。
早在20多年前,不甘心充当“应试教育”推手的罗星凯,就领导团队建起了“兴华科学探究乐园”,以“做中学”的方式进行科学教育的探索;8年前,罗星凯老师又率领团队开启了“兴华创新实践”,构建起了科学教育师资培养的创新机制,现已发展为协同8所高校与60多所中小学共建的合作平台,吸引和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擅长科技教育的新教师。
9月23-25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上,“兴华平台”的“探究科技——科技素养教育的兴华创新实践”项目荣列10佳,并最终以并列第一的佳绩荣获SERVE大奖。
在广西师大,像兴华团队这般致力于服务教师教育创新行动的团队和项目不胜枚举。
1 顶天立地 勇攀教研高峰
该校立校之初,即确定“晓庄式”办学思路,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时期,明确“师范加大学”和“关注乡土教育”办学思想。今天,广西师大进一步凝炼教师教育理念,确立“弘文励教、服务基础、打造品牌,引领八桂”的教师教育方针,强调根植基础教育,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该校首先加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服务于区域教育质量提升。2011-2015年,该校获164项教师教育类研究课题,其中15项国家级课题,10项部级课题,1078篇相关论文。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与自治区政府教育决策的专业咨询工作。孙杰远教授领衔的《广西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发发展新的战略支点教育支撑问题研究报告》在《教育研究》发表并被自治区政府充分采纳,发挥了教育智库在民族团结、维护边疆地区安全稳定与发展的作用。
同时激励教师多出成果。2014年,侯莉敏教授主持的《融入民族文化的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创新与实践》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孙杰远教授和赵光平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也分别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这是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首次设立的奖项,实现了广西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也体现了该校对基础教育的持续关注和支持。
2 整合资源 聚焦核心素养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变单一结构供给。
为此,该校一改传统的师范生培养方案,以教育部“卓越计划”和“珠峰计划”为导向,提出了“全日制普通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独秀行动计划”,设立“独秀本科生培养计划试验班”,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教师教育拔尖人才。目前实施的6个“独秀试验班”中有3个为教师教育类,分别是“教师教育独秀试验班”“科学教育独秀试验班”和“英语独秀试验班”。
去年6月,广西师大首届化学独秀试验班18位同学毕业,4人被保送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3人保送厦门大学攻读研究生,1人保送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4人考上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学生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国家、自治区奖励20多项。其中,有3位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影响因子大于6.0的SCI高影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以第一申请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
近年来,该校化学和学前教育两个专业参加全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国家专业综合改革为龙头,引领全区师范专业改革。同时以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
与此同时,学校还依据教师发展规律及自身优势特色,基于互联网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完善“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把互为衔接的教育见习、课题研习和教育实习循序渐进地贯穿在师范生4年的专业学习中,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2013年,该校“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技能提升工程”入选教育部强化教育实践环节示范项目。2014年,教育部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该校成功获批“民族地区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创新实践”项目。
3 协同创新 引领辐射八桂
广西师大还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传统优势,与区内外单位构建旨在服务边疆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创新行动的协作共同体,引领辐射广西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如“广西‘物理与科学学科’教师教育创新示范平台建设”和“广西普通高中新课程创新实验”项目,协同了广西6所高校和40所实验学校,开展优质科学技术教师培养途径的新探索;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集团共联合了24家职校、企业、行业协会及培训机构,开展优质中职师资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近几年,该校组织实施的“国培计划”“区培计划”“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培育工程、广西基础教育名校长培养工程和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工程”、普通高中教师课程改革培训等项目,共培训教师约12万余人次。学校积极整合国内外优质资源,以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等多种形式开展乡村教师“送出去”的送教下乡等培训。
从2015年起,该校实施“互联网+双师教学”广西模式试点项目,以网络平台作为技术支撑,组织指导城镇优秀教师连续录课投放视频到乡村学校,以解决我区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中优质资源不足的突出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探索,该校组织柳州、桂林等市的97位录课教师录制了10个版本的304节课,这些课程资源已投放到82所乡村学校的205个班级,有10250位学生受益。一位老师在评论中写道:“一口气看完了3个连续的视频,收获很大。以前上写作课,在一些难点上处理不好,通过这几个视频学到了不少。”
2016年,该校组织广西基础教育名师名校长到边境县学校巡回讲学,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专题讲座,向当地教师介绍教育教学、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等经验,并深入一线为师生上课评课研课等,帮助边境县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直接辐射东兴、凭祥等7个边境县(市)的23个中小学、幼儿园,讲学内容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4个学段的语文、数学等11个学科,其中送课34节、讲座32个,参与的边境县教师近3000人。广西名师名校长、桂平市逸夫小学的陈冬寒老师感慨道:“送教活动让每天忙忙碌碌的我停下脚步,静静地梳理自己的办学思路,原来已经做过但是在脑子里还是比较模糊的一些东西清晰了。”
原文报道链接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6-10/14/content_1319925.htm
广西日报报道截图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