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我校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欧立、王宁、刘敏以及清华大学教授肖智刚等人在世界物理学顶尖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了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氘核的动力学同位旋矢量取向与核对称能探针 ”(Dynamic isovector reorientation of deuteron as a probe to nuclear symmetry energy)。欧立教授为本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这是以我校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单位在此期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标志着我校的物理科学研究水平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为强相互作用的具体表现,核力将质子和中子束缚成一个整体,形成各种各样的原子核。核力的电荷无关性,即同位旋对称性,起源于强相互作用的味道无关性。然而,由于u、d夸克存在质量及其它轻微差异,这一对称性是近似的。事实上,中子和质子所受到的核力作用亦具微小差异,由核势中的同位旋矢量势部分给出。这部分核势对质子是吸引的,而对中子则是排斥的。定量描述依赖于核物质密度的同位旋矢量势,亦即核物质对称能的密度依赖行为,这是近些年来核物理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在饱和密度附近,核对称能的密度依赖形式大致确定,而在远离饱和密度点的区域,一直悬而未决。
氘核包含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在核场中,质子受库仑排斥而中子没有,因此容易理解:当氘核在重核场中散射时,会出现极化效应,即质子远离核势的中心。这一效应称为“库仑极化”(由Oppenheimer和Lawrence等人在30年代发现)。基于类似的图像,如果中子和质子受到的同位旋矢量势不同,氘核在核场中的散射也会出现所谓的“同位旋矢量极化”效应。当一个有固定取向的氘核进入靶核的核势场中时,作用在中子上的排斥核势和作用在质子上的吸引核势就像一个转动力矩一样,使得氘核瞬间发生额外的“转动”,并且在后续的破裂反应中留下清晰的实验信号。欧立教授等人首次揭示了这一新奇效应的存在及其对同位旋矢量势清晰敏感的依赖,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为实验测量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据悉,《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由美国物理学会出版,是一份综合报道世界各研究小组最新并且对整个科学研究领域有广泛影响的物理研究成果的学术期刊。其影响因子高达7.512 (2014年数据),与《科学》(Science)杂志、《自然》(Nature)杂志一起被世界物理研究领域公认为最具权威性的学术杂志。
原文链接:http://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15.212501
作 者: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发布单位: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