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春泥护花,孜孜不倦——广西师范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资源分团专访(图文)



来源:校团委 作者:共青团独秀新媒体中心新闻部 杨玲 李宗清 日期:2015-11-24 点击:632

        继广西师范大学的首届研究生支教团三名成员在贺州市富川县麦岭初中顺利完成为期一年的支教任务后,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两支队伍共八名成员接过他们手中的接力棒,分赴贺州市富川县麦岭初中和桂林市资源县车田民族初中进行支教,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服务当地的教育事业,开启新一年的支教之旅。为了对他们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记者对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资源分团的三名成员班宁、孙建林以及黎东冬进行了采访。


初衷各异,目标一致


        因为从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处了解到许多关于支教团的知识,加上自己喜欢当老师、喜欢帮助人,并且父亲一直希望自己能在年轻时参加一些“三支一扶”或者其他志愿工作,所以班宁选择了报名参加研究生支教团。自己的专业不是师范专业,之前也没有过从教经历,但孙建林的职业规划是成为一名老师,所以她把握住了成为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机会,决定从这里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当时没有考虑太多得与失,碰上这次机会就决定去尝试,想着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黎东冬是这样成为研究生支教团中的一员的。


        在确认成为支教团成员之前,三人都经历了严格的面试及笔试。在选拔后,三人到广西师范大学团委进行了实习锻炼,到中学进行教学实习,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处理一些学校的事务,在锻炼中有了一定成长。团长班宁分享道:“印象比较深的还是在井冈山参加的西部计划骨干培训,在那里接触到了其它高校支教团的团长,大家交流了对支教和公益的看法,这次培训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黎东冬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工作,过程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种经历,都是一种提高。“这些选拔与培训让我无论从能力上还是从心态上都得到了提升,重重的选拔与考验让我知道了研究生支教的严谨性,让我从心态上更加严肃严谨的对待支教。”孙建林也肯定了支教前的培训对她现在的教学、行政工作的帮助。


        在他们看来,研究生支教团与普通的公益支教是有区别的。班宁说“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是长期稳定的,它的服务时间是一年,区别于普通公益支教时间短的问题。研究生支教团支教的这一年其实和参加工作是一样的,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了解学生和当地的情况,因此服务效果更佳。”而孙建林则认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体系更为完善,研究生支教团与团中央、当地政府、支教团所属学校、当地学校和其他学校支教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全方位地帮助当地的学生。


        对于他们的支教选择,三人父母的态度是支持的,但也有一些不理解的亲戚朋友。对此,班宁认为由于教育水平、所处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同,自己很难说服他们,坚持做自己的事情便好。对于支教,同龄朋友觉得黎东冬有点“虚度光阴”,他则认为,换个环境,面对不同的人和事和不同的挑战,哪怕苦一点累一点,也算是有趣的事情,有收获的事情,也不见得是浪费时间。虽然他们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缘由不是那么的一致,但他们的目标却是相同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尽己之力,迎难而上


        俗话说“走路难不如开路难”,作为资源县车田民族初中的首支支教队伍,他们把自己喻为“拓荒者”。在资源县车田民族初中,他们一切都需要从零开始。“我们需要树立一个榜样,为后面的支教团打下基础,与此同时也是锻炼我们自己,在新的时空里,我们可以大胆发挥。”班宁如是说。


        资源县车田乡是自治区重点扶持的少数民族贫困乡,支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支教环境和平时生活的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生活上,学校提供的生活设施还算齐全,只是当地的饮食习惯,于他们而言是一个挑战。教学工作上,班宁认为,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学习基础差,知识重复讲学生依旧犯错。因此她会向其他老师、自己的师兄师姐请教,同时利用休息时间给他们补课,进行单独针对性的辅导,“把书教好就是最大的公益,这就是我们坚持下来的信念。”班宁说道。而孙建林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厌学、畏学情绪严重,如何帮助一些成绩较差的同学是困扰她的一个难题,所以,她会选择放慢教学进度,尽量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希望对他们能有所助益。孙建林说:“其实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坚信没有跨不过的坎,一切困难咬咬牙,想想办法,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了。”“困难一直都有,这里的孩子都比较调皮,学习的时候比较毛糙,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我觉得我能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让他们感同身受,他们会明白学习的必要性的。”黎东冬用自身的经历来影响孩子,让他们在学业上变得更认真。


        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在支教中成果显著,作为他们的“接班人”,首届资源分团的成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们认为,首先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支教,踏踏实实把课上好,把学生教好,在把课上好的同时发扬第一届支教团的优点,力所能及地承担团县委、学校团委的一些工作,帮助当地需要帮助的学生和村民。


        除此之外,在支教过程中,他们还举行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和实现自我成长,他们与学生一起观看纪念抗战胜利阅兵,共同缅怀历史,致敬先烈;组建校园广播站,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初中女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青春期的女初中生正确认识自己;参与县河灯歌节志愿服务活动和县青年交友联谊会志愿服务活动,在了解当地文化的同时融入地方生活。


        作为“拓荒者”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困难重重是难免的,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初心,始终以一致的态度对待支教和公益,将教学摆在首位,做实在的公益事业,不走形式过场,尽最大的努力为以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努力付出,定有回报


        即使支教的时间并不长,许多人许多事却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什么东西比让学生喜欢更幸福和难忘的呢?”班宁最难忘的事情是学生对她的肯定,通过学生对自己的肯定,班宁看到了自己努力的价值。孙建林收到一个女学生送给她的画时分外感动:“其实做老师以来都不曾想过会从学生那儿得到什么。但是课间一个女孩偷偷塞了一幅她自己画的画给我说是送给我的,我顿时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那种喜悦很特别,难以言喻。”


        支教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影响就是经验的积累,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反思,以此加深对老师这个职业的认识。“严如父,慈若母,亲近似兄长。”这是孙建林对老师这个名词最贴切的理解,他们认为课上要成为严师,课下要做好朋友,老师是引路人,是陪伴者。


他们给学生讲述外面的世界,“学生喜欢与我们交流,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吸引着他们的注意力。”“学生很喜欢听,也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向往之情,他们会更愿意去学习,希望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看到自己的付出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得到了家长的尊重以及学校的支持,自己也有所收获,三人的心情是喜悦的。


        除此之外,三人还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支教团目前正在进行两个公益活动,一是为佛山的爱心人士提供了资助对象,让学生得到帮助;二是发起了为黄龙小学募捐过冬衣物的活动,现在已经完成了爱心款的筹集,下一步是爱心物资的购买和捐赠。


        作为广西师范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他们期许着队伍的壮大,面对对支教感兴趣的同学们,他们表示,教学是严谨的,也是需要技能的,希望对支教感兴趣的同学从现在开始储备专业知识,褪去支教圣洁之名,明确参加支教的目的,同时,他们也对热衷支教的同学发出诚挚的邀请:“越努力越幸运,越思考越成熟,如果你想好了,就加入吧。”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这是研究生支教团的宣传口号,也是包括班宁、孙建林以及黎东冬在内的许多支教团成员内心的真实感触。他们在最美好的年华,把一年的时光奉献在西部,奉献给支教,在支教的旅途中演绎了一段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作    者:共青团独秀新媒体中心新闻部 杨玲 李宗清
    发布单位:校团委

资源分团成员参加县河灯歌节志愿服务活动帮忙布置会场(资源分团供图)

资源分团成员参加县河灯歌节志愿服务活动帮忙布置会场(资源分团供图)

,

资源分团成员参加县青年交友联谊会志愿服务活动支教团成员担任主持人(资源分团供图)

资源分团成员参加县青年交友联谊会志愿服务活动支教团成员担任主持人(资源分团供图)

,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