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会,或许是用眼睛看的,或许是用画面、文字记录的,但是,闭上眼睛,我们可以听一听校运会上的各种声音,它们也有别样的风采,更有那些背后努力的意义。
还有一些微小的声音埋没在嘈杂的声音里,终点处的摇铃声、运动员的喘息声、跳高杆落地声、风雨声、航拍机发出的“嗡嗡”声……它们微不足道,少有人注意,但每一种“微声音”都传递出一种心情、代表一种精神,不容忽视。
呐喊声、广播声:为运动员助威
“啊——”伴随着最后冲刺的呐喊声,来自体育学院的梁森,稳稳地拿下了男子乙组100米的冠军。
“嗯,这个成绩还算不错。”得知这个消息,梁森说道,这是他最后一次校运会了,也算是一个好的结束。“这一次呐喊,是因为不舍。”
当发令枪“砰”的一声清响,运动员飞奔出去,一刹那,“青春如火,超越自我,化药同行,势如霹雳”“国教国教,龙腾虎啸,国教国教,群星闪耀”······各学院的口号声响彻体育场,夹杂着澎湃击鼓声,“啪啪”手拍声,口哨声,加油瓶摇动的声音,呐喊声······群情热烈,声音震耳。
“我们不能进场,只能在观众席上看着,希望通过这些加油声,击鼓声,把力量传递给场上的选手们。”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向前雄说,一边还不忘舞动鼓锤。
同学们的热情影响到场上的运动员。教科院的刘荣志说:“听到同学们的声音我感到很兴奋。在心里鼓励自己,争取每一项都取得好成绩。”
风雨声:挡不住运动的热情
“哗啦哗啦——”雨声成为第二个比赛日的主要伴奏,为比赛设置了一道天然的障碍。路面湿滑,雨天阴冷,恶劣的天气状况考验着选手的意志力。然而对此他们并没有表现出丝毫退却。
“下雨对我没有太大影响,相对于平时训练,我在比赛中的成绩还更好些,有压力才有动力。”跑完男子3000米的蒋周轩如告诉记者。
但对于一些项目下雨影响则比较大。参加跳远的李漪同学表示下雨天腿都抬不起来,没办法发挥。但他们仍努力做到了最好,雨声挡不住运动员拼搏的呼号。
摔倒声:跌倒并不意味失败
随着“哐啷”一声脆响,赛道上终点前的最后一道栏被碰掉,陆礼迪同学随之“啪”地摔到地上。在学生女子100米跨栏比赛中,第三组第五道的陆礼迪原本一直领先,这个意外却让她与小组第一失之交臂。
一位男子800米决赛的选手两次跌倒但仍坚持比赛,最后50米时,广播员号召:“场上还有最后一位选手在坚持,还有最后五十米,坚持就是胜利,场外的观众们不要吝啬你们的掌声,给他最热烈的掌声好不好!”话毕,全场掌声雷鸣,打鼓打锣哨子声混杂,加油声不止。
“我们不求他们一定拿名次,尽力就好,不要受伤。只要他们站在场上,他们就是最棒的。”国教2015级中美英语的曾黎梦如是说。
田赛“微声音”:力量的爆发,自我的挑战
女子3000米决赛开始了,13经管学院的庞丽娜同学调整呼吸,听到发令枪声立即向前冲。
“超过前一个”,她在心里告诉自己,脚步大而快。很快,她就冲到队伍前方。这时,庞李娜同学的脚步声变得平稳,始终保持着领先的位置。
渐渐地,她的脚步声变得沉重,她暗示自己:“还有一圈!坚持一圈就到终点了!”用这种“自我欺骗”的方式她跑了一圈又一圈。进入倒数第二圈时,有人追过她了。她用经管精神激励自己,咬牙不放弃,脚步声急促起来。终于,在临近终点前,庞丽娜成功反超,获得小组第一名并破纪录。那一刻,她欢呼着拥抱队友。
“嗙”是标枪落地的声音;“嘟”是标枪斜插入草地的声音。掷标枪,需要爆发式的力投出远度。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运动会,我不奢求拿多好的成绩,最重要是享受过程。在七项全能的比赛中,我挑战了自己,也收获了友情,这对我来说是最有意义的。”文旅学院的陈桥丽在标完最后一枪后笑着说。
助跑,起跳,翻越。“啪!”欧楚楚越过一米二七的栏,她刷新了自己上一年的记录。“对这次的成绩很满意啦,比上一年好。”欧楚楚在比赛中脚受了伤,虽然很痛,但面对记者和队友时她的表情仍是开朗乐观的。
“咚!”铅球发出有力的掷地一声,在软草地上砸出一个个浅坑。“比赛重在参与。我参加了十几届运动会,参加铅球比赛,还参加了跳远比赛。通过这些比赛,我积累了经验,也锻炼了身体,很值得。”出版社的谭碧红老师说。投铅球,积蓄力量,厚积薄发。
单调的旋律,诠释一份责任
校运会中,有那么一类声音,单调重复,毫无生气,却保证了运动会的顺利进行:响亮的发令枪声,尖锐的哨子声,“叮铃,叮铃”的摇铃声,计时声······一种声音代表一项工作。“我觉得这些工作挺枯燥的,但那是我们的一份责任,我们必须做好它。”这是他们的普遍感受。
担任计时员的体院学生杨永升坐了一天之后四肢有点发麻,他说:“计时工作要求注意力集中,不能分心,不然计时就不准确了。有时同学们挡住跑道,我们不能看到运动员,这是比较麻烦的事。担任计时员,为学院做事,我觉得很光荣,累一点也没什么。”每一种单调的旋律后,是无言的付出。
这些赛场上的声音,或粗狂豪迈,或声嘶力竭,或微小。每一种声音的背后,都有一群人的付出,而每一群人的付出,汇成了校运会这场盛宴。
作者:大学生通讯社 蒋正春 刘园园 黄钟玲 实习记者 覃春萍 罗舒 黄秋燕
作 者:新闻中心
发布单位:宣传部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