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桂林晚报》刊载我校文学院教师文章(图文)



来源:桂林晚报 作者: 日期:2015-05-18 点击:1125

诗意栖居

冯强

 
  文学博士,山东胶州人,2013年移居桂林,现任教于广西师范大学。


  我是山东人,在胶州湾畔的胶州长大。读大学之后分别在济南、海口、北京和德国的波恩生活过,少则一年,多则五载,拿到博士学位后来到桂林。


  走了那么多地方,为什么最终选择桂林?为了甲天下的山水?不全是。除了工作的需要,桂林人的善良和桂林朋友的谦和友善,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但是灵动的山水的确加速了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波恩(前西德首都)的生活改写了我对城市的感官和设想——— 我曾在离居所不足三百米的小径上,与突然冒出的一只野猪对视;在我朋友屋后的小森林里瞥见三只矫健的鹿一闪过去——— 之前大部分中国城市给我的印象是高楼加公园加动物园,人与自然的人为分隔过于强韧。


  桂林不一样。我家乡的河流早被污染,当我看到清澈见底的漓江时那种兴奋,一个土生土长的桂林人是很难理解的,尽管他会不动声色地纠正我,以前的漓江水还要干净得多。初次来桂林,见到的大尾巴松鼠也让我兴奋。还有七星公园的猕猴。我第一次带女儿穿越幽静的猴山时,她突然停在路中间不敢动,稍后又直愣愣地、默不作声地一个人往回走,直到我抱起她,把一只蹲在路边的心事重重的温驯小猴指给她看,才平息了她的恐惧。感谢那只小猴子,帮我抚平孩子心底的阴影。


  我每个星期到广西师大的雁山校区上课,课后总喜欢去孔子广场后面的荒地走走。说它“荒”,确是因为还未来得及被规划,撂在那里,自顾自地到了春夏抽出些蓬勃新绿的松树,到了秋冬织出白茫茫一片的席苇。但它又不是美国诗人酷爱的“荒野”(wild),因为只是一小片。雨季,雨水灌满这片洼地,一个小小的湖泊就奇迹地诞生了。就在前天,两只黑身白腹的水鸟绕着湖水逡游,它们绕在湖水上空盘旋颉颃,简洁的线条勾勒着天地的深邃,我多么珍爱这些以自身的平静打动人心的场景啊。


  自然本身可以带出近乎宗教般的神秘情感,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给我的,也是桂林给我的。我也担心,一旦图书馆建好,一旦学校有了更多的精力来“治理”这片随着季节隐现的湖水,荒地将被规划,被“现代化”,被以永久的形态整整齐齐、规规矩矩地“摆置”在我们面前。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代的中国人要何时能重新学回古人的智慧,以无为的态度保留一小片荒地的相对原始,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美国的超验主义作家梭罗说“给我一片文明无法容忍的荒野”,加里•斯奈德反驳说这个并不难,“难的是想象一种荒野能够容忍的文明”。


  我的老师来桂林时,我陪他游两江四湖,他感慨说周边的建筑离呼应出江和湖的诗意栖居尚有距离。我曾设想查阅各个时期桂林的城市变迁,效仿瓦尔特•本雅明写一本关于桂林的城市批判,比如架在两江四湖的各国桥梁,雁山大学城的变迁,等等。但是,这需要查阅多少资料,走访多少遗址故居啊。因此,我始终没有下笔,就把它交给未来,让它作为我这个新桂林人对桂林城的一个欠负吧!


    作    者:
    发布单位:桂林晚报

《桂林晚报》截图

《桂林晚报》截图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