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中国物理学会女科学家作客独秀大讲坛(图文)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大学生通讯社 韦丽 谢汶宏 校科协 日期:2015-05-11 点击:705

     为了帮助在校大学生养成科学思维,培养健全人格,树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人生理想,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和学术文化氛围,日前,由校团委主办,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校大学生科学与技术协会承办的“走进物理科学,感受独秀魅力”之“中国物理学会女科学家”系列讲座在我校雁山校区和育才校区开讲。上海交通大学严燕来教授、清华大学李群庆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隋曼龄教授、吉林大学刘冰冰教授作客独秀大讲坛,与我校师生们一同探寻“物理科学与生活的奥秘”。

     5月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严燕来教授莅临我校雁山校区大学生学术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人从大爆炸中来?——从希腊三贤谈起”的有关宇宙科学的学术讲座。


     严教授以两段开场白引导同学们用更为正确的思想方法观物理、看待知识。在有关知识问题的论述中,她指出:人类求索知识的动机有好奇心、谋生需要和推动社会进步这三方面,而好奇心是最初始最纯洁的动机,是创造力的本源。并殷切地希望同学们能继承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这种怀着最原初探求欲望的精神品格,端正动机,激发创造力,不断前进。她通过比较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和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对比中西方哲学在探索方向上的差异,点出了中华传统哲学固有的一些缺陷,以及与现代科学思维一脉相承的古希腊哲学的优点,引导同学们形成从哲学到自然哲理的思辨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路跟着证据走的科学信仰。

     “构成人类肌体的基本粒子诞生于130亿年前宇宙诞生之时,这就是人从大爆炸中来的道理。”在讲授大爆炸和宇宙演迁等专业知识中,严教授或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或列举严谨的科学算式证明所讲理论。并用科学家们在探索宇宙微波辐射背景过程中的不懈努力的例子教育同学。她说道:“我们同学不要吝啬给那些不懈开创者给予肯定、鼓舞掌声。”引起同学们强烈的共鸣,全场响起如潮的掌声。

     严教授语气亲和,娓娓道来。讲课过程中不时提问,与同学们展开互动。考虑到在场的同学不少是文科生,她采取深入浅出,多打比方,多引例证的授课模式,力求大家都能对讲授的内容理解接受,并笑称自己并不是单纯来讲天体物理的,而是和大家谈一种大逻辑,即一种文理贯通哲理。从物理的角度论哲学,从哲学的角度谈物理。

     5月8日上午,北京工业大学隋曼龄教授、吉林大学刘冰冰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物理系李群庆教授做客独秀大讲坛,在育才校区学术报告厅带我校师生探索物理科学领域的奥秘。


     隋曼龄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物理学会,她鼓励女性更多的学习与参与,她认为女性在理科研究中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优势。同时希望年轻学子积极投身物理学科,使物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随后,她向老师同学们主讲了题为《原位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材料得新奇行为》的讲座,介绍了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及优势,以“Co3O4纳米颗粒在水中的自组装”和“原位抽伸研究变形的尺寸效应----金属玻璃的拉伸磁性”为例子,分析了其在原位透射下电子显微镜里记录的原始信息。


     随后,李群庆教授以《纳米科技:从材料到应用》为题,介绍了纳米材料具有透明导电性、强度高以及吸附性强等特征。她指出,纳米如今被广泛应用于扫描针尖、偏振光源、偏振片、扬声器、显示器以及复合材料等,融入到生活各个方面,而人们可以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两种方法获得与制备纳米材料。在谈及新材料如何被应用中,她强调,要在发现新材料之后,在结构上让分性能低维,在可控制各性能上优化原型器件,最后才能开发大量生产,贡献于人类社会。


     最后,刘冰冰教授给师生带来即贴近生活又不为大家所熟知的《奇妙的高压》,她向在场的师生说明研究高压领域为探索新材料提供重要资源的意义。她介绍了“高压在足够高的压力下,所有晶体材料都会变”的传统高压相变理论,同时还让大家了解到高压的测量方法:国际上少数能够进行超高温高压条件下多种光谱测量、原位测量以及电学特性精确测量。


     讲座进入互动环节时,同学们积极提问,三位物理女科学家耐心地为同学解答,赢得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据悉,独秀大讲坛是我校的学术品牌活动,从2003年创办以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进行报告讲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推动校园学术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


  新闻人物:


     严燕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学督导、通识教育专家,教育部第三届大学物理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委员。80年代中期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系访问学者、材料系受聘客座教师,从事光电子能谱研究,讲授《Material Design & Technique》课程。其开讲了“宇宙、自然与人”等精品课程,先后在大陆和台湾的大学、中学、科学会堂、文汇讲坛、教师培训等,透过物理/科学等通识教育讲座,传达最根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


     李群庆,博士,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 199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 2000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长期致力于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的的控制制备与物性研究。在碳纳米管的生长、器件性质研究和微纳米加工技术以及微纳光学器件方面的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Nature, J. Am. Chem. Soc., Adv. Mater.,Nano Lett., Appl. Phys. Lett.等SCI收录的刊物上共70余篇。论文至今共被引用超过3000多次,授权专利30余项。在单壁碳纳米管的控制生长、电学性质调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隋曼龄,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物理博士学位。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获得者,2008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市特聘教授。现任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女物理工作者委员会主任,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学术会议组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国际材料物理中心学术委员,国际纯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P)WG5(女物理工作者)工作组成员。主要从事先进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和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工作,在国际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包括Nature Mater., Science, Phys. Rev. Lett., Appl. Phys. Lett., Acta Mater.等),多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专家的好评和大量引用。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辽宁省第三届青年科技奖一等奖。此外,还曾获得过辽宁省青年先进(科技)工作者,辽宁省直机关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辽宁省“三八”红旗手,中国科学院第二届“十大杰出妇女” 等荣誉称号。


     刘冰冰,吉林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人选、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现任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89年获吉林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1995年在吉林大学超硬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至今,期间赴瑞典余默奥大学进行了两年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高压物理和纳米材料的基础研究,在高压新结构、新性质以及高压新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结果。在Science、PNAS、Adv Mater 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50 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4年);现为中国物理学会高压物理专业委员会秘书、中国物理学会表面物理专委会以及物理光散射专委会委员。


    作    者:大学生通讯社 韦丽 谢汶宏 校科协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雁山校区讲座现场

雁山校区讲座现场

,

育才校区讲座现场

育才校区讲座现场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