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校园快讯

正文字体:

在运动中“找乐”:第十一届趣味运动会侧记



来源:宣传部 作者: 日期:2014-11-23 点击:861


    田径赛场上的健儿们奋力拼搏、充满活力,另一边,参加趣味项目的运动员同样全力以赴、毫不逊色,为如火如荼的运动会增添了一抹清新的亮色。

    13日下午15时许,我校第十一届趣味运动会分别在育才校区和雁山校区举行。比赛过程中,现场擂鼓阵阵,院旗飘飘,各个学院竞争激烈,引得观众阵阵叫好。学生们在团队游戏中感受运动带来的趣味。场上热情高涨、奋力拼搏,在运动中体现趣味;场下赛前准备、打探“敌”情,“十八般武艺”尽上场。

    蹲跳接力:默契与智慧的考验

    “跳蹲,跳蹲,跳蹲……”比赛还没有开始前,法学院的江兵勇和他的搭档就开始忙着练习“两人一体”了,“为了培养默契,这些天我们一有时间就练习,有的时候放学路上都会把腿绑在一起走”。虽然很多同学提前一两个星期就开始进行训练了,但是比赛时还是出现了直跳、没有下蹲的失误“看来默契还真不是一天两天能培养出来的!”赛后江兵泳感慨说。
   

    要想赢得比赛,不光要靠默契,还要靠智慧。法学院在排兵布阵上就大下了一番功夫,在跳绳比赛中采用了“身高相差不大、一男一女”的阵势;文学院的则以“加油!加油!”作为蹲跳的节拍,既鼓舞了士气又不打乱节奏,一举两得。

    袋鼠夹球:蹦蹦跳跳 趣味无限


    十米的赛道上,一位一米八五的文院男生用两只小腿夹着球一蹦一跳地前进,他每走不到三步球就掉落在地,反反复复捡球,回到原处又继续蹦着,滑稽的样子惹人捧腹大笑。

    “第一次看到他这个搞笑的样子,蹦蹦跳跳也是萌萌哒,虽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是也是很棒的。”该男生的同班同学说道。

    而相对文院同学的“笨拙”,体院的同学则有自己一次都不掉球的秘诀——挽裤过膝盖。“其实,这个也是临时摸索出来的,因为有风,裤子又滑,所以索性这样,贴近皮肤,以便夹得更紧。”一旁的队员在受访中说道,“其实无论输赢,趣味运动会在于的是全体人人参与,只要开心就好。”

    戒指传情:小小戒指 情意浓浓

    戒指传情是一个给同学们亲密接触的机会的项目,它要求的是同学们用嘴叼着吸管传递戒指,而参赛人员是不限性别的。戒指传情的参赛队职师一队说:"比赛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吸管对不准。平时训练得很好,一到比赛就紧张,戒指老是掉,以至于比平时多用时10秒。”这是这项运动普遍存在的问题,吸管对不准,且容易笑场,做无用功。参考第一名职师二队的成功经验,最佳契合点便是双方先半蹲保持同一水平线,等吸管口对准,一方慢慢站起,吸管斜下让戒指滑到另一方队员的吸管,然后再传递戒指。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的动作状态百出,有双手搭对方肩,相距有远有近,伸腿瞪眼,惹得全场欢声笑语爆起。


    在比赛过程中,还出现了男男两嘴相对、男女亲密传戒等热闹场面,观众则纷纷起哄拍照,笑声不断。当问起如此亲密接触会尴尬吗,很多参赛的同学表示我们本来就是一个学院的,相当于就是一家人,所以平时感情就挺好的,不会尴尬。传的是戒指,表的是情意。这是一项最能考验运动员的肢体协调性、配合默契度和心理素质的趣味运动。这项运动不存在所谓的性别优势和身高优势,富有挑战性。其关键是能否找到最佳契合点。

    地道英雄:飒爽军姿 匍匐前进

    趣味运动会的最后一项比赛是地道英雄,规则是运动员必须匍匐前进,仰身穿过规定的线。运动员统一穿迷彩服,背冲锋枪,匍匐过三个跨栏,仰身通过障碍通道,绕过障碍物后蹲立做射击动作。“匍匐时脚蹬手撑配合好才能走得快。”音乐学院的同学介绍经验时说。但有部分同学表示在匍匐时手肘擦伤,他们建议“将地道英雄的内容修改一下会更好。”由于运动员对规则的把握不准,匍匐前进变成了摸爬滚打,一整套动作下来屡屡犯规。

    与田径赛相比,趣味运动会显得轻松愉快,它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宗旨,充分调动同学们运动的热情,使大家在欢乐中锻炼身心。“趣味竞技不需要太高的技巧,我们每个人都能参加。这是我们第二次参赛了,通过比赛大家能聚在一起玩,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我们觉得很开心。” 外国语学院的曾李婷和陈梦娜同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为期三天的趣味运动会就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过去。体院的同学兴奋地说:“相比较于正式的运动会而言,更喜欢参加这种以趣味性为主的运动比赛,拉拉队就在身旁使他感觉非常亲切,浑身带劲,因为是和队友们一起参与比赛,所以丝毫没有压力。”

    一位来自日本的外教老师也对此次趣味运动会表示称赞,他说相比较日本的大学趣味运动会,师大的趣味运动会规模更大,参与人数更多,比赛项目更为丰富。


    大学生通讯社  蒋正春   实习记者  刘园园  曾珍  叶厚美  谢敏


    作    者:
    发布单位:宣传部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