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中国评论通讯社》 刘澈元:台湾民意指向是两岸关系治理的基点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作者:中评社记者 王永雪 孙仪威 李仕奇 日期:2014-10-20 点击:1215

        中评社杭州10月15日电(记者 王永雪 孙仪威 李仕奇)广西师范大学桂台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刘澈元日前在第八届两岸发展论坛上发表观点指出,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的战略前提下,台湾的民意指向是两岸关系治理的基点,在两岸经济制度性合作后,提供台湾人民共同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满足台湾人民企盼参与国际社会的愿望,其实是加速两岸整合的一条捷径。


  刘澈元表示,两岸经济区是具有特殊行为主体、特殊形成过程、特殊运行机理、特殊发展目标的一体化经济区域。两岸经济区治理在本质上体现为两岸借助经济合作的外溢效应引导台湾民意,把握两岸与国际主要大国的关系律动,通过交流、合作、协商,将两岸关系从经济一体化推进到政治一体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两岸关系将分别以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的形态继起与并存。两岸经济区治理的路径将呈现“消极治理——积极治理——创造治理”的演进轨迹。


  刘澈元认为,两岸正处于经济共同体治理区间,积极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与国际(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机制衔接。以政策试验的方式推动ECFA与CAFTA的机制衔接是这一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也是形成两岸治理策略的有益尝试。


  刘澈元指出,两岸经济区面向国际的治理条件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实力上升引致国际势力尤其是大国干预两岸关系的力量与策略演变态势,二是台湾参与国际空间及两岸在国际空间的关系变化。
 

   而两岸经济区面向国际开展治理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两岸如何处理台湾“邦交国”问题;二是面对大国干预的应对策略;三是台湾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及两岸在国际经济空间的关系构建。


   关于当前两岸经济区治理重点领域的政策,刘澈元提出建议,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的战略前提下,台湾的民意指向是两岸关系治理的基点,因此,积极治理的领域选择必须与“做台湾人民工作”的政策主旨相契合,以政策创意、善意引导台湾民意。从两岸经济区与全球化、区域化的关系角度权衡,在两岸经济制度性合作后,提供台湾人民共同参与国际活动的空间,满足台湾人民企盼参与国际社会的愿望,其实是加速两岸整合的一条捷径。


        就台湾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关系而言,刘澈元认为,在台湾内部蓝绿阵营间尚存在“以两岸经济整合参与国际经济整合”还是“以国际经济整合遏制两岸经济整合”本质分歧的条件下,大陆为体现对台湾民意的顺应而做出的极富善意之举。当然,目前最具可行性的是两岸经济与东亚经济的一体化衔接。具体到政策层面,选择特定区域作为ECFA与CAFTA机制衔接的试验示范区,以政策试验推动两岸治理策略的形成应是一种较好的政策选择。


   刘澈元认为,从两岸的实际来看,ECFA与CAFTA机制衔接的政策试验目前以在大陆特定区域开展为宜,而适宜于承担CAFTA与ECFA机制衔接政策试验职能的区域,必须具备连接东盟和台湾的地缘特征和区位优势,具有一定的对台经济合作基础,且属于国家着力建设的国际经济合作区域。从大陆各区域与东盟、台湾的地缘关系和传统经贸关系看,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是承担该项政策试验职能的理想区域。就政策试验的具体内容,现阶段,主要是实现ECFA与CAFTA两个一体化区域服务提供者和原产地身份的相互适用以及台湾和东盟双向投资的平台建设,以解决台湾与东盟经贸活动中相互享受降税安排的问题。就政策试验的程序,为体现两岸治理,建议在ECFA后续协商时将ECFA与CAFTA机制衔接纳入两岸经贸关系议题,“两会”可就试验示范区设立进行协商并达成共识,经相关程序后交由两岸公权力部门协商实施。


  第八届两岸发展论坛12日在浙江大学举行,论坛由浙江大学台湾研究所、浙江两岸经文促进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中侨联文化交流中心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协办。
 


      网络链接:
     http://www.crntt.com/doc/1034/2/8/3/103428335.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3428335&mdate=1015004923


 


    作    者:中评社记者 王永雪 孙仪威 李仕奇
    发布单位:中国评论通讯社

中国评论新闻:刘澈元:台湾民意指向是两岸关系治理的基点

中国评论新闻:刘澈元:台湾民意指向是两岸关系治理的基点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