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广西新闻网:广西史学工作者团队深入老山界寻访红军活动遗迹(图文)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南宁学院 陈雄章 当代广西杂志社 李庭华 日期:2014-08-18 点击:1484

我们,该怎么去薪火相传英雄的火种?

——广西史学工作者团队深入老山界寻访红军活动遗迹纪实

 

  1934年末,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桂北,历经惨烈的湘江战役后,红军转移到越城岭(老山界)。光阴荏苒,80年过去了,老山界已经硝烟不在,但红军长征翻越崇山峻岭的壮举,伴随着陆定一的名篇《老山界》,一直萦绕在广西史学界一代又一代的学者身边。2014年8月1-3日,来自当代广西杂志社、广西师范大学、南宁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玉林师范学院、贺州学院、桂林林校等单位的15名史学工作者和从事教育服务工作的人员,自发重走桂北红军长征路,寻访革命遗址、红军无名烈士墓、慰问平凡的好人等,用自己独特的专业行动给自己上了一堂生动的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程。

 

  重走桂北红军长征路 传递社会正能量
 

  早在2007年8月,这个团队的主要成员就完成了《广西革命先烈图典》的调研与编撰工作,积淀了对革命先烈的人文情怀。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郑维宽教授、博士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崇拜,这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英雄崇拜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些不具英雄本质与气质的人物、明星被年经一代当作英雄狂热崇拜,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传承中可怕的白血病,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我们倍加思念与珍惜那些为国捐躯的先烈,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所在。我们这个行动,就是要用真正的英雄崇拜方式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资源县两水苗族乡塘洞村是老山界下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落,这里有诸多红军长征遗留下来的历史印记。1934年12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陈云、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红军官兵突破湘江后,艰难翻越老山界,来到这里驻扎。陈云等同志在自己的长征日记中都留下了关于这个村庄的历史记载。在中共资源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肖业礼、塘洞村小学退休教师唐其德、塘洞村村民唐斌等的引导下,史学工作者团队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古道和活动遗迹,逐一进行专业的调研:
 

  ——雷公田寺院。位于老山界主峰猫儿山西南麓,寺院座东南朝西北,整体建筑和活动场所占地约3000m2。始建于宋元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是佛教信土礼佛颂经的名寺古刹。1934年12月5日至8日,中央红军团长征翻越老山界时,红五军团之一部、红八军团38团在老山界阻击国民党桂军,掩护军委纵队、红军中央干部团途经此地。2005年资源县人民政府已将该寺院批准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政府拨款加上社会各界捐资,重修了寺院,镌刻了陆定一的《老山界》石刻,建起了“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陈列室”专题展览,每年游人不断增加。
 

  ——中革军委驻地原址。位于塘洞村东寨赵家大院,原址为当时地方大土豪赵少和的故居。 1934年12月5日至8日,中央红军翻越老山界后,中革军委领导就驻扎在院里。土改运动时,将该大屋分给十多户贫苦农民居住,现经改建拆毁,原貌不复存在,但部分旧房、围墙和阶檐石条、石水缸、水井等物仍存在。
 

  ——中央红军宣传部(局)驻地原址。位于塘洞村西寨赵氏宗祠,宗祠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500m2。清康熙年间赵姓人家从今天资源县延东乡石溪村迁入当地时修建,距今有300多年历史。砖木结构,有上下两厅,左右厢房,中有天井,泥瓦屋顶,马头墙,上下厅廊柱其大合抱,是赵姓人家进行宗族祭祀庆典等活动的场所。1934年12月5日至8日,中央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后到达塘洞村,中央纵队宣传局就驻扎在赵氏宗祠里,陆定一同志在这里起草了著名的《老山界》一文。赵氏宗祠至今保存完好。
 

  ——中央红军财政部(苏维埃中央银行)驻地原址。位于塘洞村西寨赵家大槽门。1934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后到达塘洞村,中央纵队财政部(苏维埃中央银行)就驻扎在西寨赵家大槽门,当时的财政部长是毛泽民。6日凌晨,该驻地发生火灾,销毁房屋10多座,约20多家。后来,在龙胜县龙坪才抓到3名随红军队伍纵火破坏的嫌犯,他们受国民党指使,放火挑拨红军与民众的关系,每人每天得一块银元作赏钱。如今,槽门、城墙、红军井等文物依旧清晰可见。
 

  ——大坳界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战场旧址。位于塘洞村源头、白竹江二自然村交界处,是联通今天资源、兴安、龙胜三县的高山隘口。1934年12月5日,中央红军长征翻越该地时,国民党飞机跟踪轰炸,在塘洞村白竹江自然屯后山大坳界附近,中央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叶剑英被敌机炸伤,身中多块弹片,经抢救脱险,身上有一块弹片一直未取下。如今,该处已经有简易的乡村公路穿越。

 

  史学工作者呼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

 

  “对我们这些专业史学工作者来说,历史书没少读,研究没有少做,但是,还原历史真实场景的现场体验,我们做的很不够,只有自己徒步走过老山界,你才会体验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有飞机轰炸,荆棘密布,崇山峻岭,对红军战士是多么的艰难。在这艰难的岁月里,没有信仰就没有坚持”。贺州学院教务处处长朱其现教授充满感慨地说。
 

  历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李闰华不无遗憾地说:“这个曾经驻扎过红军主力的村寨,除了雷公田寺院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他如中革军委指挥部旧址、中革军委宣传局旧址、红军井、红军古道、战场遗址等等,至今没有一处立上纪念性标志,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应该抢救与保护好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这些旧址上勒碑刻铭,并在行政村建立一座红军长征过塘洞村纪念馆,开发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以继承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弘扬长征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地方开展红色之旅、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行性项目。”

 

  中共资源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肖业礼告诉团队成员,进入2014年,他已经是第8次给重走红军长征路的团队来塘洞村当向导了。他说,现在之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来重走老山界红军长征路,是因为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历史价值经历了80年的沉淀,已慢慢为人所感悟。团队在与肖业礼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中,体会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三重意义:一是老山界是红军的“救命山”。经历惨烈的湘江战役后,疲惫不堪的红军依靠老山界的崇林峻岭,躲避了国民党的追兵与飞机轰炸,保护了红军、保护了党;二是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的历程,是党内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路线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展开斗争的重要实践阶段,是红军在湖南通道转兵的预演和前身,成为遵义会议的重要孕育阶段,为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做了很好的铺垫;三是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后,进入苗瑶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根据实际需要,党中央和红军有效实施了团结各民族同胞的政策,部队得到了较好补给,成为我们党民族工作的源头之一。
 

  从这些认识出发,具有丰富地方党史工作经验的肖业礼认为:“老山界对利用地方党史资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对民众来说,到不了福建古田,可以来雷公田;到不了江西井冈山,可以到猫儿山;到不了河北西北坡,可以到猫儿山的西南坡。”这番概述,获得了团队的高度评价。

 

  寻访无名烈士长眠之地 看今日长征精神传承

 

  团队很早就获悉有多名红军无名烈士牺牲在塘洞村,寻访这些无名烈士,确定他们长眠之地,是团队此行的重要任务。唐其德老师带领我们用半天时间,指认了在该村源头隘口、东茅坪、六谷地等3处11名红军无名烈士墓地。今年66岁的唐其德老师说,其父亲唐永森、村民陈达富当年见证了红军长征过塘洞村的情形,亲见下葬在当地的这11名无名烈士。其父逝世前交代唐其德等一定要记住这些烈士葬身的地方。据唐其德介绍,这些红军烈士牺牲非常壮烈。葬在隘口的2名烈士,是因为负伤掉了队而被敌人抓住,敌人将他们押解到当地一个叫箭竹坳的地方活活枪杀,鲜血染红了旁边一处水塘。安葬在东茅坪、六谷地的烈士,是在红军翻越老山界后负伤先后牺牲的6名、3名烈士。这些无名烈士墓地,没有坟头,至今仍长眠在杂草重生的荒坡旱地和竹林中,如果没有知情人指引,无人知晓这里长眠着曾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静静地,这些年轻的生命在老山界下的青山绿水间躺了80年。广西艺术学院赵崇说:“80年过去了,尽管有点晚,但是我们来了,我们捎来了活着的后辈迟到的问候。每寻访到一处烈士墓地,团队成员都祭酒鞠躬,表达我们的哀思与致敬。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先烈们为之奋斗献身的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目标已经和正在变为现实。但时光的流逝也健忘了我们对革命先烈及其精神的许多历史记忆,从这点上说,我们是有负先烈的。”
 

  这次活动称不上惊天动地,但它是80年来第一次成规模地组织对塘洞村红军无名烈士的寻访、祭扫活动。当我们寻访到源头自然村东茅坪那已经被高过人头的杂草覆盖的6名无名烈士长眠之地,集体祭酒鞠躬缅怀。今天我们不能忘却他们,国家越是发展,我们的精神文化传承和价值信仰越是需要他们!全国上下,在推进各种建设工程后面,是不是也考虑为他们砌坟树碑,以示纪念?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令人欣慰的是,80年前红军艰难翻越老山界后驻扎过的第一个村寨——“唐庄”“唐村”(陈云、钟赤兵等在日记中的用词,今塘洞),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往县城的公路已经修通,尽管路面至今尚未实现水泥硬化,但毕竟打通了资源、兴安、龙胜三县联网的通道,凭借这条对外通道,塘洞村生态农业、竹木等林业产品开发等产业蒸蒸日上,老百姓安居乐业,该村也一度被誉为该县的“小香港”。更为重要的是,红军长征精神被一代代塘洞人传承下来,这里民族关系和谐,中华传统美德得到弘扬,社会积极向上。2014年4月至5月,新华社、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当代广西杂志、广西新闻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塘洞村苗族上门女婿杨进美演绎的孝老爱亲“好儿子”的感人事迹,进行了集中报道,向社会传递了吃苦耐劳、孝老爱亲、责任担当的正能量。自治区文明办推荐其参加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并光荣入选2014年5月“中国好人榜”,位列“孝老爱亲好人榜”第七。杨进美事迹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次史学工作者团队也深受感动,他们向杨进美及其岳母表达慰问、捐献爱心,激励他再接再厉,永不放弃,切实为邻里树立榜样,将“好儿子”故事进行到底。“是这片红色革命故土养育了像杨进美一样的好人。我们借暑期之机前来红色革命故地体验革命先辈的价值追求、精神信仰,并开展向好人杨进美的学习慰问活动,就是让平凡的好人感到不孤独。现在需要有一大批像杨进美一样执著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精神的人,让这种正能量传播到全社会,使它似浩瀚星河中的恒星,永远闪耀光芒。”广西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杨保臣说。

 

  薪火相传英雄的火种

 

  在总结这次活动时,广西师大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张坚教授、博士深有感触说:“我硕士研究生导师钟文典教授生前一再教导我们,从事历史学研究,从情感上一定要有对民族、国家、社会、人民浓浓的人文情怀与社会关怀,从方法上一定要采取史料结合实地调研两条腿走路,在如今颇为浮躁的学风面前,沉下心来认真做好田野调研,扎下根来贴近老百姓,是我们新一代史学工作者必须做的基本功课。这次活动提供了我重新反思过去自己学术之路的难得机会,对今后如何组织体验式、实践性教学帮助很大。”
 

  从玉林赶来参加此次活动的玉林师范学院规划处长石维有教授、博士表示要将此次活动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当务之急,是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争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塘洞村为现在已经知道的这11名和其他尚未发现的无名烈士集中修建一座纪念性建筑(如碑、墓、亭、塔或陵园),简要介绍红军过塘洞长征的历史和这些烈士的经历、他们安葬的地点等,这是弘扬革命传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生生的教材。作为史学者工作者,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现有经各级政府确定的革命烈士34577名,310多座烈士纪念碑、塔、亭,18处烈士陵园,7座烈士纪念馆,29000多座烈士墓,由于时代的变迁,不少烈士纪念建筑以及烈士事迹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无论是昔日的硝烟还是今天的和平时代,英雄就是那些在民族和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惜献出热血和生命的人,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血液,是我们民族发展的重要寄托。
 

  鲁迅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一个没有自已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不宣传自已民族英雄的国家是可怜的,一个不崇拜自己民族英雄的国民是可怕的!
 

  我们,该怎么去薪火相传英雄的火种?
 

  (作者:陈雄章——南宁学院副院长、教授,李庭华——当代广西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编审)

 

  原文报道链接:http://culture.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40814/newgx53ec7e0d-10958135.shtml


    作    者:南宁学院 陈雄章 当代广西杂志社 李庭华
    发布单位:广西新闻网

报道截图

报道截图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