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 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我们几代人 ,看完了大学生们演的《秋声赋》,非常感动。相信大学生们一定能肩负重任,把文学艺术推上新高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提高。”饰演电影《刘三姐》中的歌仙“刘三姐”红遍华人世界的黄婉秋看完演出后深情地说。
6月15日,“新西南剧展”重新回到历史出发的地方。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刘三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广西省立艺术馆倾力合作,在当年西南剧展的举办主会场广西省立艺术馆推出新西南剧展演出,这也是广西师范大学“新西南剧展”首次走出校外演出。当日,《秋声赋》、《桃花扇》为广大市民献上了一道穿越时空的精彩演出。6月21日,《旧家》在艺术馆上演。
演员精心排练 呈现艺术光华
15日凌晨5点,演员们就从雁山校区出发,到达演出地点,大家有序地化妆、排练。当日,话剧《秋声赋》在桂林艺术馆演出,与其他演出不同的是,此次新西南剧展全部由我校学生出演。“我演一个难童!”一位大一女生兴奋地告诉记者,“当时报名参与话剧演出,也没想什么,就觉得好玩。我们排练了三个月,虽然很辛苦,但是很开心。月底我们还会去南宁参加大学生话剧节,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为演好每一部剧,从选角到每一次排练,演员们更是花费了不少心血。作为舞台上的焦点,演员们更丝毫不放松,认真排演每个动作、斟酌句句台词;作为改编者的指导老师在台下“监制”,不时“叫停”来指导细微动作、语气或表情:“等下,母亲再加一个…的动作,上次加的就很好。”、“阿胡,走过这边来,有个手势、再说‘为何不做那战地许许多多难童的妈妈?’”,更注重通过其中传达的情感来打动人心。
除了“实地”彩排,对于演员们更重要的,是靠平时抓紧练习、磨合“找感觉”。谈起如何做到非专业的“专业”、让表演显得自然生动,演员们首先讲到的就是要熟悉剧本。《秋声赋》中饰演房东的杨雪莹说:“我们会像读文学作品一样去欣赏和解读剧本,然后才能用自己的方式演出来。”同时,她也分享了自己的练习窍门:可以根据剧幕发展创设一个情景,再融入其中“找感觉”;和其他成员“对戏”一起练、相互交流,也是提高的好方法。一旁的演员接着她的话打趣说:“每个学文学专业的学生都算得上是半个表演者。”
谈到话剧的表演难度,女一号秦淑瑾的扮演者谭思聪谈到,话剧对个人素质要求相比主持、演讲这些形式更高,不仅表演时需要投入感情,也要在表演中充分展现出来;而老师的悉心指导、同学的辛勤筹备,都让不足逐渐减少。
徐子羽的饰演者程鹏瑜谈起自己的感受说;“虽然经过无数次彩排、反复练习,演员们都会觉得累;但是其实台上的人每排练一次,心里都会有一种满足,因为每一次排演都有一些收获。”
《桃花扇》男主角侯方域(朝宗)的扮演者李德宝说:“我觉得我扮演的男主角在剧中表现出的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书生,他对爱情至死不渝,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女主角李香君的扮演者王思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扮演李香君这个角色,我发现演话剧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多努力,需要很高的演技才能演出角色的逼真形象。我非常喜欢香君这个角色,她虽然出身卑微,但她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情感,鲜明的政治是非观,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女青年好好学习。”
6月21日,《旧家》演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博得在场观众一片积极热烈的掌声。他们运用生动活泼的表演,展现了旧家矛盾重重的恩恩怨怨。如秦露丝的“眼神戏份”,形象传神地演绎出对表姐王宝裕发自内心的厌恶和贪图富贵时虚伪表现的反感。老三“疯子”动作癫狂,大呼大叫“他是日本鬼子”,坐在秋千上抱着抓阄箱子吃纸。话剧迎来最后高潮,无可逆转的深沉矛盾,在旧家面临崩溃以及老四即将带领他们走向新生活中,画外音旁白出现一幅幻想中美好家庭新“家”图景:“一家人做一样的事,说一样的话,家和万事兴。”
在表演现场,记者看到道具组对“道具”的灵活调配,成为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保证话剧多幕的及时性,道具组需要时时跟随排演。半分钟熄灯的时间过后,台上道具布置“焕然一新”。剧幕表演的顺畅离不开道具组无声的道具撤换和周密管理。
市民期待 各界赞誉
“听说广西师范大学的‘新西南剧展’要到广西省立艺术馆演出,我很早就去领取门票了,说实话,我对此次演出充满期待。”一位年近70岁的桂林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不已。
温故70年前,我们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很多桂林市民在看完表演后表示非常感动于一批年轻大学生们的演出,深受历史启发。
市民周女士在朋友的介绍下带孩子来观看话剧。她称赞道,戏剧表演很精彩,非专业学生的演出也让人惊喜。对于戏剧中印象深刻的角色,她指出,淑瑾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生动地展现一个家庭妇女从居家到投入工作的人生转变。谈起看《秋声赋》的感受,她说:“虽然相隔的时代比较远,但还是可以从故事和涵义里有我们的思考,找到共鸣。”
著名作家黄继树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说,“我们在艺术馆重温西南剧展中最有影响的《秋声赋》,感受到当年风火的岁月。所以文化城对桂林的影响力有历史性,文化的生命力使它的魂留在桂林,它会不断延续下去、不会消亡。今天看到剧展的影响还在。”
一年多的筹划组织,半年的努力准备,两个多月的辛苦排练,剧本的一遍遍研磨,师生们的全力以赴,就是为了,在话剧中读懂70年前的战争年代文人们的担当意识,从而更好地呈现人物,致敬经典,黄继树继续谈到,“桂林抗战文化城至今对桂林文化建设的影响力还要继续承载下去。日军侵略我国的时候,一大批文化人聚集在桂林;桂林抗战文化城,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西南剧展,广大艺术工作者发扬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剧展对中国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影响巨大;所以文化城在国统区、中国乃至世界它都有一定积极作用,在文化、精神层面上影响巨大。”
“《秋声赋》并不是表达悲观意义,秋声不是秋风秋雨声,而是太平洋的海潮声,预示着中华民族的解放。同时,明年是抗战70周年,我觉得举办此类活动十分有意义。”桂林市老作家、广西作家协会会员马玉成指出。
“这次戏剧展演,既是缅怀激情燃烧的岁月,又是传承中华民族的风骨,我们可以在桂林旅游胜地打造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同时提炼中国大学的理想风尚。”“新西南剧展”发起者之一、导演、文学院刘铁群教授告诉记者。
“新西南剧展”总策划、文学院教授黄伟林介绍说:“桂林的历史文化从古至今,最辉煌的当属抗战文化城时期。我们要做的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将‘新西南剧展’同抗战主题的田野调查与文化城课程体系建构结合起来,重现抗战文化城的文艺救亡历史,以其与当下社会现实发生关联的、接轨的、有价值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为切入点,传递一种正能量。”
“现代社会少了一份沉静,多了些许浮躁。大学相对来说是纯净的,此次‘西南剧展‘到‘新西南剧展’,‘新’就体现在我们的大学中。看到新西南剧展由广西师大主办,师大学生主演,我很高兴。这样一来,更加体现出文化的纯粹,发扬传统文化得靠学生,我希望你们要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将地方文化传播出去。”马玉成最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作 者:杨凯 大学生通讯社 刘露 郭娜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秋声赋》演出剧照 (杨凯 大学生通讯社 韦一琦摄)
,剧组人员
,黄婉秋观看演出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