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正文字体:

全区高校人文社科类“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校召开(图文)



来源:社科处 作者:社科处 日期:2014-05-22 点击:1450

  5月18日至19日,由自治区教育厅主办、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承办的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类“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在我校召开, 11个广西高校人文社科类“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以下简称“中心”)负责人、23所普通本科院校社科管理部门负责人共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组织区内外专家对由我校牵头的桂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泛北部湾区域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全区11个中心进行了中期考核评估。各中心就组建以来在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改革进展情况;在推动实现“三个转变”方面的工作进展情况(“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理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心已开展的工作,各阶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所属学校的配套政策及保障落实情况(配套经费、场地、人员等)等进行了汇报。


  由南京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国家首批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为组长的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后,对各中心逐个进行了提问与点评,并为各中心的发展建设进行“把脉”。总体而言,专家组认为各中心启动建设的一年时间里,各自都做了一些有益地探索,在创新研究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三个转变”等方面作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成绩比较显著,出现可喜的局面。但都还存在明显不足: 一是各中心对“协同创新”的内涵理解不透彻,协同需要不明显;二是中心咨询服务能力还不强,与社会结合度不够,智库建设功能不明显;三是话语权的把控能力较弱,对社会重大改革的影响力不明显;四是人才培养的协同能力还不强等;五是与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区别不明显,终极使命不明确。针对以上问题,专家建议今后中心的建设发展要进一步突出问题导向,面向国家、区域发展急需;进一步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发挥智库的作用和功能,提升中心的经费投入产出比;进一步创新成果形式,不局限于论文、论著等传统成果类型,多从政策制定、决策咨询等方面出成果、出精品,在决策服务中提高主动性、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增强话语权;建议进一步整合各高校研究力量,聚焦问题,积聚各创新资源,共同推进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


  自治区教育厅科研处负责人肯定了各中心前期所做的努力探索,指出此次会议达到了把脉的目的,也达到了推动下阶段工作的目的。同时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任务。他强调,下一步的重点是如何实现“2011计划”的“升档提速”,使我区高校各协同创新中心尽快发挥高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具体可以凝练为“四项原则、五个关键机制”。 四个原则一是自主推动原则;二是需求推动原则;三改革推动原则;四是协同推动原则。在这四个原则总体引领下,要重点建立五项关键机制:一是人才选聘与使用机制;二是资源集成与配置机制;三是科研组织与管理机制;四是成果转化与服务机制;五是日常运行与管理机制。他表示,将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广西的实际情况,组建5-6个第一批人文社科类协同创新中心,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政策项目引导,加强校校协同、校企协同、校政协同、高校同科研机构的协同,推进各协同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聚集创新要素,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广西“两个建成”做出积极贡献。
 


    作    者:社科处
    发布单位:社科处

专家组听取各中心汇报

专家组听取各中心汇报

,

会场

会场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