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中新网:桂林曲艺专家为大学生讲述桂林渔鼓的魅力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欧惠兰 蔡楠 日期:2014-05-21 点击:1034

中新广西网5月13日电(欧惠兰 蔡楠)5月12日,原广西曲艺家协会主席李侃和原桂林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苏韶芬,偕同两位桂林曲艺演员——自治区级曲艺传承人李蔚琛和原桂林市曲艺团副团长吴文龙来到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为师生们展示桂林渔鼓的魅力,给大家带来了一场传统曲艺的视听盛宴。


       桂林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可上溯至唐代的“道情”,因伴奏乐器“渔鼓”而得名。作为民间传承的口头传统文化,桂林渔鼓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2010年,桂林渔鼓被列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扎根乡土的民间艺术


    “渔鼓不打冷秋秋,芝麻不榨不成油,鸡婆不叫不生蛋,烦恼不唱不解忧。”苏韶芬老师一开场便用桂林方言给大家说了这首民歌。


       苏韶芬介绍,桂林渔鼓叙事讲唱道情表演形式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明末清初、民国期间都有湖南的渔鼓艺人在桂林传唱渔鼓并落户桂林,开了桂林渔鼓的先河。在现今收集到的桂林渔鼓中长篇曲本中,作品的题材多取自古代传奇故事,如《水浒传》、《隋唐传》、《天宝图》、《蓝丝带》等作品。即兴演唱的曲目更多的是反映劳作、生活的作品。


       苏韶芬说,上个世纪30年代,当时的桂林人在市场、码头这些热闹的地方都会看见渔鼓艺人手拍渔鼓演唱,有时候一个曲本唱上数月。当时负有盛名的桂林盲艺人王仁和向已落户桂林的原湖南祁阳的渔鼓艺人和桂林兴安的渔鼓老艺人学习渔鼓,形成了渔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风格。如今一些桂北居民举办红白喜事、以及在传统庙会、戏台等场合都可以见到民间艺人说唱桂林渔鼓。


       桂林渔鼓是桂林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多地域文化融合的“活化石”,从其中折射出古代社会生活的人生百态,对研究广西的生活史、曲艺史等很有借鉴意义。


桂林渔鼓的唱词写作


      曾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被授予新中国曲艺60年“突出贡献曲艺家”称号的李侃老师,与在场师生分享了关于渔鼓唱词写作的经验。


     李侃介绍,曲艺的根本属性是唱故事,渔鼓也不例外。演唱一个桂林渔鼓段子一般在十分钟左右,写渔鼓要讲究构思,同时要注意句式和音韵。


       这是一堂传统曲艺的普及课。李蔚琛老师在现场表演了《王老头子学文化》、《二姐做梦》等桂林渔鼓片段,吴文龙抱起渔鼓给大家示范了桂林渔鼓基本的(打单筒)表演方式。


       据介绍,由苏韶芬主编的《桂林渔鼓传统曲目、优秀作品集》,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系列,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同属于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还有《山水清音——词韵》,弘扬桂林文场艺术。

 

原文报道链接:http://www.gx.chinanews.com/2014/1603_0513/92635.html
 


    作    者:欧惠兰 蔡楠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