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席振峰教授应邀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在“药用资源化学与药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做了题为“双金属有机合成试剂化学:协同效应与深新信”的学术报告。化学与药学学院相关专业的近200名师生聆听了席教授精彩的学术报告。
报告开始,席振峰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其实验室及其logo的文化理念;接着从“双金属有机合成试剂化学协同效应”入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了有关双金属有机化合物中的碳–金属键之间在有机桥联的配合下,将可能发生的协同作用;然后从实验的协同性讲到生活的协同性,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使整体优势发挥到最大,全面地阐述了“深新信”的含义,并与我们分享了其科研经验的三个核心思想“协同效应”、“serendipity”、“深新信”。
席教授指出,我们的科研工作要锲而不舍,要有深度,在深度中挖掘其新颖性,这样的研究才能让人信服,也能进一步提升我们的信心。主持该场报告的苏桂发教授进一步指出该三个核心思想不仅是我们做学问,更是我们做事、做人的导航灯。
席教授的报告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会场座无虚席。在学术报告之前,席振峰教授还与化药学院“独秀人才实验班”的同学一起进行了座谈。
新闻人物:
席振峰,1963年出生,河南省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有机化学长江特聘教授,2002年4月至2006年5月任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共同主任,中国科学院分子识别与功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美国化学会Organic Letters副主编,同时担任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Synlett/ Synthesis, 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等多个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编委。主要研究方向是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高选择性有机合成新反应、新方法,并深入研究活性金属有机中间体和反应机理。提出并坚持“协同效应”以及“基于活性中间体和机理研究的合成化学”科学研究理念,在双金属有机合成试剂、金属有机杂环试剂、以及过渡金属催化活化惰性化学键的化学研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席振峰教授先后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2000年)、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 (2003-2004年度)、中国化学会首届“黄耀曾金属有机化学奖”( 2004年)、 “中国礼来科技贡献奖” (2005年)、“药明康德生命化学研究奖一等奖” (2007年)、 “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 2013年)等。
作 者:化学与药学学院 钱刚
发布单位:化学与药学学院
席振峰教授在作学术报告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