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视点  深度报道

正文字体:

【专题策划】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记我校“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策划 张婷婷 执笔 大学生通讯社 赵茜 日期:2014-04-22 点击:1421

        这是一个年轻的团队,成立于2006年,举着“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创新发展”的旗帜,迈着稚嫩的步伐前进。8年的时光,他获得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1 项、三等奖 3 项,“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3项,在中文核心期刊等上发表学术论文 31 篇,主持了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 8 项等,而如今,他又获得了“小平科技创新团队”项目的支持。他是一个由18个怀着梦想的年轻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它还在不断地创造奇迹,不断地向成功靠近。


  他,就是我校的“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科技创新团队。


  各有所长,成员构成有讲究


  2006年,围绕“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创新发展”这一学术领域,科技创新团队正式成立。18人的团队里,是来自旅游管理、环境科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而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黄松、王林、吴晓山、陆军等四位老师担任其指导老师。


  “一个课题的研究量是很大的,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支撑。”王琳霞认真地说,“研究生和本科生两种跨年级的人员,能组建一个有梯度的团队,集合并发挥各自优势。”作为团队负责人的她在任务分工、工作时间分配上下了不少的功夫。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优势并做到强强联合,是她带领这个团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我认为这八个字很能代表我们的团队。”王琳霞表示,在通过导师团队成员之间的强强联合,导师团队对学生团队的辐射带动,学生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创新,团队形成了结构完整、组织规范的跨年级的人员梯队培养机制、跨专业的人员运作机制。


  “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团队。因为它是以任务为导向的,而且我们的任务都很艰巨。”2011级旅游管理研究生文莹则这样评价这个团队。尽管是以研究生为主,但来自2010级本科历史学的黄建勇却说,“虽然我们是辅助作用,但在这里面我们可以发挥专业优势,替团队挖掘一些所需要的资料。”
  

 

  全面规划,创新旅游有门道


   从2012年至今,团队的足迹从桂林的全州和灌阳延伸到北海的涠洲岛,每一次的调研与考察,团队成员分工细致,有的负责设计当地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有的负责计算当地环境容量的计算;有的负责公园解说系统的设计等,为当地旅游出谋划策。


  “我们在保护地质遗迹的基础之上,还会对这个地方的游览、观赏价值进行旅游开发,让未开发的东西成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整个过程就是我们团队进行创新的过程。”王琳霞向记者介绍道。


  近年来,旅游朝着科技的方向发展。而科技智能化被着重放在了解说系统这一方面。我校这一科技团队也与时俱进,朝着解说系统智能化的方向努力,“在我们这个团队中,就有几位成员是负责这一方面的开发。他们与公园的博物馆合作,在导游解说、书籍科普介绍、公园导航设置等进行科技化智能化的设计,并且运用到互联网,通过建立公园的网站来进一步宣传公园的旅游热快讯。”王琳霞解释道。


  孜孜不倦地进行外出考察,一丝不苟地进行旅游开发设计规划,一马当先地进行旅游创新、大胆地运用科技,团队成员们就是这样为人们的智能旅游出谋划策。


  
  团结合作,趣事险事一箩筐

 

  “很多资料是很难从书本上得到的,有的几乎没有。”团队成员黄建勇,“所以我们必须跟着导师去了解当地的地理、人文情况,为编制规划做好充分的准备。”


  “出去旅游听起来还很不错,但我们的旅游跟普通的旅游可不一样。我们的旅游甚至可以说是带着高危性的。”王琳霞回忆起跟着导师到灌阳文市考察时,手脚并用爬出一条路的情景,“走那样的路就像上‘刀山’。”而那次外出考察石林,团队中的一名女成员不小心被尖锐的石头划破了脚。即便是这样,团队没有也停止前进的脚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就是在‘长征’啊!”王琳霞打趣道。


  “还有一件事,也令大家都哭笑不得。”团队成员文莹笑着说,“那一次我们去涠洲岛旁的一个孤岛考察。因为不熟悉当地,就由工作人员带路,但在居然有两头牛被工作人员橙黄色的衣服吸引了过来,硬是挡着路不肯让道。我们本想赶牛却反被牛追着跑。”


  尽管有时候会被锋利的植物树枝、带刺的植物种子所伤,有时候一不留神就会跌落沟底,有时候要弯着腰拱着背一寸一寸地精确测量整个山体,有时候一直忙碌到皓月当空、山风刺骨的时候仍不能收工。但是成员们都坚持了下来,收集大量的资料,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坚持努力促建设

 

  自2006年开始,团队从最初的地质公园调查研究到如今主攻“民族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与特色旅游开发”、“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科技支撑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三个方向为重点,不断向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学科、多方法的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体系靠拢。


  “很开心我能带领团队收获了这么多,但是还是希望在以后大家能够有再进一步的突破。”王琳霞高兴地说,“我们团队还在不断地完善中,通过不断地努力相信我们的团队将会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未来,团队将紧紧围绕“民族地区特色旅游创新发展”这一研究主线,继续发挥团对成员“学有所长、术有专攻”的研究特长,主攻“民族地区地质公园建设与特色旅游开发”、 “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等三个方向,构建一个多层面、多学科、多方法的具有实践应用价值的研究体系,以取得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我们要感谢学校及学院领导老师给予团队的支持和帮助。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继续努力,向老师和前辈学习,把优良传统继续发扬下去。”作为下一任团队负责人吴冠淑承诺道。


    作    者:策划 张婷婷 执笔 大学生通讯社 赵茜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