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校园快讯

正文字体:

【身边的雷锋】法学院社会工作协会关爱“唐宝宝”在行动(图文)



来源:法学院 作者:法学院 苏明 贾秋霞 日期:2014-03-25 点击:1043

       3月22日早上七点,冒着淅沥的细雨,法学院社会工作协会的26位志愿者们前往桂林市西门桥头,为即将在这里举行的“唐宝宝”日的活动做准备。


      每年的3月21日被国际唐氏组织定为“世界唐氏综合症日”。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唐氏综合症所具有的独特性,即第21对染色体三体。唐氏综合症最早叫蒙古症或者蒙古痴呆症,现在一般称为21-三体综合症,国内又称为先天愚型,是最常见的严重出生缺陷病之一。今年在桂林市的西门桥头的石船上迎来了来自南宁、桂林等地的三十多个唐氏综合症患者家庭,共同庆祝属于他们的节日。
     
      当天上午十点,活动正式开始,快乐小站的熊老师和石乐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人。熊老师首先向大家宣读了来自社会各方对此次活动的贺电,紧接着是表演环节。第一个节目是由桂林的石乐和来自南宁的一位女“唐宝宝”给大家共同表演,石乐的架子鼓,鼓声高昂,铿锵有力,另一位女“唐宝宝”的舞蹈活泼动感,青春逼人,两人的完美表演一下子就让现场热了起来。接下来的骑马舞、诗朗诵、三句半、钢琴演奏、书法现场展示等节目也是非常的精彩,活动气氛非常的温馨、愉快。


     “他们都是折翼的天使,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这些孩子们更加快乐,让家长更加乐观,让社会不再对唐氏综合症的患儿有所歧视,说实话,带一个这样的孩子不容易,如果这些孩子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我们这些家长心里真的是非常难受。”作为“唐宝宝”家长的熊老师如是说。在接受桂林日报的采访时,社工协会的谢同学说道:“作为大一的学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唐宝宝,没有异样的眼光,更没有被他们惊吓到,我有的只是满满的感动,感动于他们散发出的正能量,会打球,会弹琴,会跳舞,会敲鼓,会书法......他们多才多艺,身残志坚。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觉得这样的活动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实践机会,也让我们因此而变得更加包容、更具社会责任感。希望不光是我们社工人,希望大家都践行社工的精神:平等和接纳!”


       据悉,法学院社会工作协会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与桂林市残疾人功能康复培训基地快乐小站保持了长期的联系,曾先后开展了为“唐宝宝”庆生,携“唐宝宝”共游园博园,与“唐宝宝”联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活动学生的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此次活动是在桂林市残联的大力支持下,由桂林市残疾人功能康复培训基地快乐小站主办,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工作协会和桂林市益哲琴行协办,受到了广西日报、桂林日报、桂林晚报、桂林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

 


    作    者:法学院 苏明 贾秋霞
    发布单位:法学院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