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时光荏苒,回首刚刚过去的2013年,稍稍疏理一下这一年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头绪,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新闻事件便会跳入脑海,拨动着每一个师大人的心田,热情、感动、兴奋,多重情感交织、沉淀……我们翻捡2013年,发现有这样一些事、一些人、一些话值得铭记、值得回味。学校新闻网特别策划《回望2013》系列报道,将陆续推出人才培养篇、科学研究篇、社会服务篇、文化传承创新篇。让我们共同记住那些激动的瞬间、那些精彩的日子……
科学研究是大学的功能之一,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一所大学实力的体现。
科研工作是提升我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振兴升位的重要保证。师大人始终秉承着人文强桂、科技兴桂这一理念,在科学研究的舞台上大展风采。
2013年,我校科学研究工作,无论是科研立项、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的取得,还是科研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都有了新的突破。一个个成绩的背后,是全体师大人用实力在印证着科研的力量、师大的发展。
科研经费立新高
科研立项和科研经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所学校科学研究的水平与实力。
2013年,我校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立项总数位列广西第一,资助经费总额超过400万元。我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8项,研究经费共计2315万元,项目总数和经费总额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2%和11.6%,立项数、资助经费连续四年创新高,立项资助率为24.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继续位居广西高校前列。这一年,我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博士学科点专项基金的申报资格审查,并首次获得2项博导类基金项目。同时还获得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和3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和3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同时,在省级项目立项方面,成绩也是可圈可点。我校获得37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比上一年度增长32.14%,立项资助率达到38.54%,位居广西高校之首。获得43项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区第一,总立项数位列全区第二,获资助经费66.5万元,占全区资助经费12.15%。
2013年,外国语学院李永男教授的项目“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史(韩文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得资助经费40万元,这是自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设立以来广西学者首次获得的资助,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类别新的突破,同时也实现了该项目上广西零的突破。
化学与药学学院赵书林教授的项目“一种多检测模式多功能微流控芯片单细胞分析仪的研制”获得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资助,研究经费300万元。该项目是我校乃至广西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上零的突破,标志着我校在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推进分析测试前沿技术原始创新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 。
……
这些零的突破,对于加强学校教学科研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内涵式发展、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研成果创佳绩
2013年,我校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成果数量和层次显著提高,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和赞许。
这一年,我校共有260多篇学术论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110余篇人文社科类论文被CSSCI收录。SCI I区、Ⅱ区等高层次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论文数显著增加。同时,在国家高水平高层次的科学研究领域,由我校承办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863计划课题进展顺利。我校65项研究成果获得广西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40项。获奖论文内容涉及经济发展、法律法规、文化繁荣、民族地区教育等多项领域。
《新华文摘》第16期的“历史”栏目全文转载我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刘祥学教授的《当今环境史视野下的“瘴”研究辨析》论文。文章从史源学入手,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辨,对南方边疆地区的瘴气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当今学术界的已有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梳理与分析,指出不少学者在瘴研究过程中,存在先入为主的思维取向,违背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等各种问题。
“我校学者成果获《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标志着我校人文社科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提升。”社科处负责人表示。
在学术著作论文方面,蓝武教授所著《从设土到改流——元明时期广西土司制度研究》一书,荣获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2011—2012年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张燕副教授撰写的学术论文《中国城市旅游者分布的空间关系研究》获得2013年国家旅游局优秀旅游学术成果奖(全国共18篇论文获奖)。
2013年我校共获得各类科研成果1856项,其中,出版著作98部,发表学术论文1615篇,申请专利90项,获得专利授权38项。
一项项科学研究的成果,无不是师大人焚膏继晷、呕心沥血的结晶。这些科学研究成果,标志着我校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我校的科学研究已经融入到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价值得到了彰显。
团队建设新突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科研成果的取得绝不仅是一个人的单枪作战,需要的是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
2013年,陈振锋教授、梁宏教授带领的“天然活性物质的发现、结构改造与功能”研究团队成功入选2012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作为目前广西仅有的两个入选团队之一,我校在人才团队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可以说,创新团队的申报成功,标志着我校科研团队建设工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对于进一步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内涵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校首个广西创新团队项目 “天然或合成功能化合物的研究”创新团队也顺利通过了验收。
当前,高等学校的发展正处于科技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三个能力提升的关键期,必须抓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机遇,大力开展协同创新。
我校抢抓历史机遇,协同创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我校新增17个广西重点学科,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4个广西“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单位,同时学校认定了10个协同创新平台为第一批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和5个协同创新中心为我校第一批培育建设单位;“泛北部湾区域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区域实践中心”获批为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计算机科学技术、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领域的两个院士工作站被自治区科技厅认定为第一批广西院士工作站。
正如校长梁宏所说,实施“2011计划”,是学校深入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整合校内资源和利用校外资源,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破分散封闭,加强协同创新,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加快建设西部一流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机遇。
2013年,学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也有了新突破。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孙小军教授、化学与药学学院边贺东教授、杨峰教授获得了第十二届广西青年科技奖,至此,我校获奖人数已经连续两届位居广西高校之首。刘延成、唐煌、杨瑞云三位博士成为我校自拥有化学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点以来首批出站的博士后。广西首批“八桂学者”、我校李先贤教授成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这是目前我区唯一一位入选该计划的科技人才。同时我校黄松教授和沈星灿教授分别入选2012年度和2013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周祖平教授、张师超教授、孙杰远教授获聘广西第二批八桂学者,张利群教授获聘广西第二批特聘专家。胡大雷教授和杨善朝教授被聘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终身教授。
2013年9月,第五次科研工作大会对学校今后三年的科研事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和部署,再次吹响了科研兴校的集结号。
2014年,我校科研工作正处在非常关键的历史时期,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是学校内涵式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我校将抢抓机遇,知难而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推动我校科研事业内涵式发展,谱写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特别策划:回望2013】人才培养篇http://news.gxnu.edu.cn/newscontent.php?news_id=8050
【特别策划:回望2013】社会服务篇http://news.gxnu.edu.cn/newscontent.php?news_id=8054
【特别策划:回望2013】文化传承创新篇http://news.gxnu.edu.cn/newscontent.php?news_id=8060
作 者:宣传部 执笔 杨凯 张婷婷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