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视点  深度报道

正文字体:

【特别策划:回望2013】社会服务篇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宣传部 执笔 赵亮 日期:2014-01-07 点击:2298

  【编者按】时光荏苒,回首刚刚过去的2013年,稍稍疏理一下这一年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头绪,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新闻事件便会跳入脑海,拨动着每一个师大人的心田,热情、感动、兴奋,多重情感交织、沉淀……我们翻捡2013年,发现有这样一些事、一些人、一些话值得铭记、值得回味。学校新闻网特别策划《回望2013》系列报道,将陆续推出人才培养篇、科学研究篇、社会服务篇、文化传承创新篇。让我们共同记住那些激动的瞬间、那些精彩的日子……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兴起,大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大学的使命不仅在于研究学问、传播知识、培养人才,而且在于通过知识转化、科技成果转让、开展实践活动等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直接的服务。回望2013,我校在主动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坚持“教育——科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中做出了不少成绩,并在社会服务中不断培育和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公益服务 乐群情怀的培育温床


  公益创业和志愿服务是我校在服务社会方面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支持师生参与公益事业、服务社会,以“尊师重道、敬业乐群”校训精神培养师生的“乐群”情怀,是我校近年来一直致力在推进的工作。


  “乐群杯”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大赛到2013年已是举办了第四届,作为广西至今为止拥有自己完整公益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唯一高校,坚持举办这样的大赛,不仅能展示我校近年来大学生在社会公益方面的优秀成果,还进一步加强了“乐群”品牌集群以及“育人”功能的建设,丰富我校“尊师重道,敬业乐群”的校训精神内涵。这一年来,校院两级的各个公益团队都在积极行动。81周年校庆日期间,我校在雁山校区推出了首届大学生公益项目展示会,14个各具特色的公益项目参加了展示:小黑板计划,组织国家奖助学金获得者与家乡的孤儿结对学国学经典;小雨滴义教社,义卖手工工艺品为乡村美术教育发展筹募资金;小蚂蚁计划,为边远的山区小学幼儿园创作文化艺术墙;花骨朵计划,关注幼儿教育的的发展;百灵鸟在歌唱,执着于乡村和城市社区音乐艺术的推广……正如校党委书记王枬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的,我们现在倡导的新公益确实能锻造大学生的 “三感一精神”,即有利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人生幸福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这也是我校重视大学生公益参与的根本所在。而由我校发起的社会企业创业学分课现己扩展到全国70个大学,同时还有一万多名社会上的学习者通过网上参与学习,也正预示着我校公益创业模式在全国的推广度和认同度不断提高。


  2013年是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我校的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也是开展得风风火火、有声有色。体院学生清洁公交车、化院学子街头宣传食品安全、法学院学生车站服务旅客、宣传部支部结对帮扶乡村教师、出版社为瑶山儿童送书、数学学子辅导农民工子女、万众爱心学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科普服务……我校师生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校社会实践服务地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些活动也能让志愿者们贯通所学、了解未知,培养探索精神,提高实践能力。而在这一系列志愿服务的活动中,又有两个事件最为值得称道。一是退休教师林学荣,30多年来坚持为我校退休教师、校企员工和周围群众义务理发,在邻里间传为佳话,被区内外媒体争相报道。一是由我校“希望教师”项目对外合作的“常青义教”,已经在桂林阳朔县和资源县、来宾象州县建立了5个支教点、 3个多媒体教室,组织了16批60多名来自广西南宁市、桂林市等城市的大中学教师、教授和在校大学生参加了支教工作,惠及乡村中小学师生3000多人;目前,这个支教活动又多了一个双师教学的项目,即把人大附中的数学课远程地直接上到全国12个试点学校,让更多的师生受益。由于在这方面工作成绩突出,我校作为全国“常青义教”至今为止唯一的高校参与单位,受邀参加了推广会并作主题发言。



  科研转化 服务社会的重要支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和企业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了。高校的科研成果如果脱离社会需要,背离生产生活,就变得没有实际意义了。我校长期以来一直注重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2013年初,我校陈振锋教授、梁宏教授带领的“天然活性物质的发现、结构改造与功能”研究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近5年来,该团队与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学院、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合作研究关系,参与系列新药研发,并提供科技服务2000余项。该团队未来将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为广西医药制造产业的原始创新提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强有力的学术与技术支撑。


  由生命科学学院邓荫伟教授主持的广西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桂北油茶良种繁育和早实丰产组装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日前顺利通过专家的现场查定测试。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效显著,示范性强,为桂北地区油茶早实丰产提供了高质量的技术保障,该项目的实施将对开展油茶良种辐射推广工作和扩大油茶良种的应用范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研究团队为广西医药制造产业提供技术支撑、油茶良种繁育丰产技术的推广等科研成果的广泛运用,仅是我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众多典范之一。近年来,学校为提高师生自主创新能力,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科学研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见》等相关政策,通过组织参加科技活动周、高校服务地方发展行动、广西发明创造展览会、举办论坛等多种方式,推动校企对接及产学研合作发展。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学校还建立起了开放性的科技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教师、学生到高新区创办或领办高新技术企业,对学校拥有知识产权的成果、专利在3年内未转让实施的,课题组可自行转化,并占有80%的股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鼓励科技人员积极转化研究成果,收到明显成效。生科院的博士利用科研成果完成的罗汉果育苗,在桂林市场前景非常好,科技服务于公司创造的产值达到上千万元,很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化学院的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的铝电解碳素阳极抗氧化涂层技术成果也在企业转化实施,为企业节约碳素阳极4000吨,折合人民币1600万元。还有“罗汉果蛋白酶及其提取方法”、“发酵型罗汉果酒及其酿造方法”等多项发明专利成功转让给企业,有效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推动了我校产学研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双赢。



  人文哲社 地方发展的思想引领


  高校是社会的思想库,高校服务社会要发挥好“思想库”和“智囊团”,用思想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我校以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为载体,围绕“打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高地”、“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基地”两大核心目标,努力鼓励和引导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和政府决策服务。


  2013年5月4日,由宜州市人民政府委托我校承担的宜州历史文化系列丛书编纂出版项目签约仪式在我校举行;经过以我校专家为主体的广西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团队半年多的努力,12月1日,该系列首套丛书在宜州首发;此举标志着我校加强校地合作、服务广西新发展取得了又一重大成果。


  “人文社会科学为广西新发展服务就是要主动走出去,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主动适应、主动融入、主动支撑‘富民强桂’新跨越发展的要求,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力量。”钟瑞添副校长如是说。只有主动走出去,积极地与地方开展合作,我们的“智力库”才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2013年,我校挂靠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的各个学科研究团队先后主动出击,针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在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管理等领域不断开辟为广西新发展服务的途径。“广西民族音乐舞蹈研究团队”赴贺州瑶族地区采风、“泛北部湾历史文化研究团队”开展区域历史与现实问题调查研究、“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综合研究团队”深入调研广西林权改革问题、“泛北部湾合作研究团队”调研对台经济合作问题、“壮族文化与科技融合视域下的无障碍生态设计研究”项目组开展社会服务行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区域实践”协同创新中心举行专家工作会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团队” 的来宾示范区、罗城仫佬族乡镇文化站规范管理制度设计已经通过文化部验收并分别成为文化部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示范项目……一系列的行动和成果,体现了我校人文社科专家们走出故纸、走出书斋、走出校园,到火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寻找真问题,谋求人文社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而做出的努力贡献。
 

 

   【特别策划:回望2013】人才培养篇 http://news.gxnu.edu.cn/newscontent.php?news_id=8050  

           【特别策划:回望2013】科学研究篇    http://news.gxnu.edu.cn/newscontent.php?news_id=8062

          【特别策划:回望2013】文化传承创新篇  http://news.gxnu.edu.cn/newscontent.php?news_id=8060


    作    者:宣传部 执笔 赵亮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