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跨越太平洋的爱—记“王冠川助学金”捐赠者王冠川先生(图文)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宣传部 杨凯 张婷婷 大学生通讯社 赵茜 日期:2013-11-13 点击:3148
他,留美华人,心系祖国,他用爱帮助了我校贫困学生1295人,在我校资助金额已达143万元人民币,他说,自己到底是中国人。自己不是慈善家,他只是尽力去帮助别人。
他,省吃俭用,辛勤工作,用自己的爱温暖了无数寒门学子。他却从来没有说要得到什么回报,他只希望他帮助过的学生,拥有自己的幸福,可能的话,再去帮助更多的人,他就满足了。
他的爱跨越了太平洋,至今已延续十八年。他,就是我们的“小王哥”。
“小王哥”,就是我校“王冠川助学金”的捐赠者王冠川先生。对于“小王哥”的来历,他介绍,以前是让其他人称呼自己为小王,“我来师大的时候,老师问我要学生怎么称呼我,我说就叫小王哥吧。”于是,“小王哥”便在大家中间传开了。
2013年10月,已是78岁高龄的“小王哥”从太平洋彼岸来到桂林,来到师大,他说,自己想看看那些受资助的学生,为他们颁发助学金,自己会感到无限的快乐。在现场,受资助的学生马雪晶感动无比,她说:“小王哥已是高龄,却不辞辛苦从美国赶回桂林为我们颁发助学金,我真的非常感动。”
“ 每次见到小王哥,我们都非常的兴奋,就像是见到了自己的亲人,特爱和小王哥聊天说话了。” 受助的学生们还回忆到,小王哥喜欢在学校食堂就餐,凡是认识小王哥的人,都会围拢过来,问小王哥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小王哥也喜欢拉着学生们的手,嘘寒问暖。
“小王哥”有着怎样的往事?又是什么原因让“小王哥”捐资助学18年?10月30日,记者对“小王哥”进行了专访。
“我不是慈善家” “我到底是中国人啊”
“小王哥”1935年出生于厦门,后随父母移居吉隆坡,1949年随家定居台湾。可以说他的童年时代基本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其实我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生在战乱年代,都没怎么安定过,但也因此节俭惯了,知道了在艰苦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很不容易。”“小王哥”说。
1961年大学毕业后,“小王哥”赴美国留学,后来定居美国加州,从事建筑行业。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冠川先生遇到了我校移居美国的1972级毕业校友邓小敏女士。也许,正是这样的机缘,小王哥从此与广西师大的孩子们结下了永远的缘分。
“小敏学校全免学费和每个月资助才完成学业。我就问她,像她这样的情况学校里还有吗?广西还有吗?她说有,我就想着是不是可以拿出一些钱来帮助他们了。”“小王哥”向邓小敏校友表达了希望在广西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想法,邓小敏校友及时向学校反馈了这一信息,经时任校长张葆全教授与王冠川先生多次沟通,决定由王冠川先生出资在我校设立一个助学金。
从1996起,王冠川先生在我校设立了“王冠川助学基金会”,每年向我校捐赠5000美元,后递增到8000美元。在我校收到的个人捐赠中,王冠川助学基金是时间跨度较长,捐赠金额较多的一个。2003年,小王哥得知我校学生宿舍紧张,就决定出资建设一栋学生公寓楼,同时把该楼每年的收益作为王冠川助学基金会的资本,使得这一项助学金有了长期有效的保证,能够更多更广地资助我校贫困生。 “我喜欢赚钱,但我不会花怎么办?”小王哥乐呵呵地笑道,“所以我想到了为读不起书的孩子做点什么,我觉得就无比快乐。”
“您觉得自己是慈善家吗?”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小王哥”马上给予了否认,他说自己不愿被称作慈善家,自己做的还不够到家,也就是尽自己的一点小力量去帮助别人。“我到底是中国人啊!”
小王哥海外定居半个多世纪,他说时刻想念的还是祖国的亲人。 “从小母亲就会教育我们爱国,也正是这种思想让我开始想要为国家做一些事情。”他还开玩笑道,“习近平这些年对全国人民说,‘留学生要回国报效祖国!’,而我报效祖国的事很久就已经开始做了,我资助贫困学生不就是一种方式了吗?”
历时十八年,数千人得到“小王哥”的资助。我校是“小王哥”资助的大陆的第一所学校,而如今他的资助也已扩展到全国大部分省份,受王冠川助学资金资助的贫困学生也越来越多,他的爱从美国跨越太平洋,温暖了一批批贫困学子。
与受助学生感情深厚
每年我校“王冠川助学金”颁发仪式上,都时常出现“小王哥”他的夫人“小王嫂” 的身影。今年的仪式上,他如约而至,不远万里又从美国来到了桂林。在仪式上,他时而认真地说着自己以往的事情,时而跟学生们亲切地沟通交流,和学生们相互拥抱,拉着家常,聊着学习和生活。
“他们一般是给我发Email、打电话给我,跟我聊聊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谈起自己跟资助学生的故事时,“小王哥”露出幸福的笑容。
“小王哥”说,他以前还经常打越洋电话到学生寝室,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有时候是其他学生接的电话,可当知道他是“小王哥”时,都喜欢跟他谈话。有些学生还会在小王哥来桂林的时候特地来见他。
说着话,“小王哥”还拿起放在桌上的一张合照,合照上是“小王哥”和一个受资助学生的合照,照片背面是资助学生留下的祝福,照片上的两个人,笑得特别开心。
为什么要亲自来桂林给学生颁发资助金呢?他说,“其实你亲自来到他们身边,跟他们谈谈话聊聊近况,他们会得到一些希望和感觉。”他还拍拍胸膛,“我电池都充好电了,有很多‘正能量’呢。”
“千言万语道不尽,无限感恩在心扉”,来自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13级学生吴瑞清这样对小王哥说,“小王哥艰苦创业,生活勤俭节约,可是小王哥对贫困学子却慷慨解囊。我们唯有认真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以及其他关心爱护我们的人。”
“我十分感谢小王哥,是他让我们的翅膀变得更硬,我们要发扬他无私的精神,把爱传递下去,祝愿小王哥身体健康。”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受助学生梁剑梅说着。
不求锦上添花只求雪中送炭
“王冠川先生助学金”提倡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有一位学生来找我,跟我说他的父亲上个月去世了,现在家里很困难。我问他为什么不申请‘王助’,他说觉得自己的成绩不太好,我告诉他这是一个误会,我们帮助的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我们要的是雪中送炭。然后我就增加了一个名额。”
“小王哥”向记者介绍了这个理念的来源:“台湾有一个民主工业家,他是一个铁工厂的老板。他的职员结婚时他会送1000元礼金,如果职员有遇到困难时,他会送上10000元,这个时候最需要帮助了,这就是雪中送炭的观念,这个影响了我。”
什么是“王助”精神?“小王哥”说其实并没有这种精神,他只是想多帮助别人而已,他对记者说,要说真的有什么“王助”精神,就是喜欢帮助别人并中毒上瘾。“我的学生们简称为‘王毒’精神。”
“我曾经资助过的一个学生,后来当老师了,他的学生付不起学费,他就自己帮垫学费了。我觉得这也算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吧。” “小王哥”笑着称那为“王毒”,是染上自己的毒。
“不是锦上添花,只是雪中送炭”,“小王哥”说这是他经常说的故事,他希望大家能真正领悟这其中的道理。
在10月27日的“新公益破解幸福成长密码”公益心得分享会上,“小王哥”送给所有大学生《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希望大学生们无论在哪里在做什么工作都一定要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兄弟姐妹,感恩老师,感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小王嫂告诉每一位参加分享会的同学。
一位受助学生曾说道:“王冠川先生助学金让我从家庭经济困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现在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捐出五元、十元。”数学与统计学院2010级学生汤兴光也表示自己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将爱心传递下去,传承“王助”精神。
我校党委书记王枬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到,曾听说小王哥离家十多天,家里还有一些面包,为了不浪费,就把面包烤干了。小王哥说,把面包烤干再放到冰箱里,这样面包就不会坏,回家后还可以再吃。 “我感动于王先生对待他人的慷慨和对待自我的吝啬。”王枬书记写道。
在家自己种菜,生活朴素,一块剩面包也舍不得扔,不愿意留给子女任何财产的小王哥,还有陪伴在他背后的永远支持小王哥的小王嫂,如今,他们依然传递着温暖无私的爱,就像很多人所说,“王冠川先生之义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新闻人物:
小王哥,原名王冠川,1935年出生于厦门,后随父母移居吉隆坡,1949年随家定居台湾。1961年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定居美国加州,从事建筑行业。1996年,在我校设立“王冠川助学金”,18年来,王冠川先生从未停止过资助。
作 者:宣传部 杨凯 张婷婷 大学生通讯社 赵茜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王冠川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
,2003年10月23日,由美籍华人王冠川先生投资筹建的我校“王冠川学生公寓”举行奠基仪式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