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了苏西洛总统创作的一首歌,名字叫《宁静》。那是2006年10月,苏西洛总统来到中国广西出席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会议间隙,他在漓江上产生了创作灵感,提笔写下优美的歌词——— ‘快乐的日子,在生命中不断循环,我与伙伴,共同度过那美好时光。’苏西洛总统在中国的山水之间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乡,说明我们两国人民是心相通、情相近的。”
10月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的一段演讲,最近在桂林成了“热词”。两国元首同推桂林山水,这在桂林也传为佳话,在桂林旅游界人士、桂林高校印尼留学生、印尼归国华侨中广为传诵。
苏西洛为桂林旅游助力
在桂林芦笛景区导游班班长王晨臣的印象里,苏西洛总统那天的兴致很高:“有一个节点,我们一般都会为客人唱一首刘三姐的山歌,总统一直在鼓掌,还给我们打拍子,让我们一连唱了三首歌。”
15年前,印尼苏西洛总统访问桂林时,王晨臣是当时为他讲解的导游员之一。
15年后,当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发表演讲提到苏西洛与桂林山水的情缘时,王晨臣还在坚守着岗位,她也通过电视了解了当时的情况。
回忆起15年前苏西洛来芦笛岩参观时的情景,王晨臣印象深刻:“苏西洛总统进来的时候,对我们都点头微笑,在我们讲解的时候,他也始终面带微笑,时不时点点头。”
对于芦笛岩的喜爱,苏西洛总统用文字表达了出来。在给芦笛景区的留言中,他这样写道:“我和我的家人都非常非常喜欢这个地方,这个岩洞真的非常壮观。感谢贵方的接待,我真的很希望今后能再次来到这里。”王晨臣也听到苏西洛总统多次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表示,今后有机会一定要带着儿女来桂林游玩。
王晨臣还记得当时的一个场面。苏西洛总统准备走出芦笛岩洞口时,刚好碰到了一队印尼客人。客人们看到自己的总统也来参观,纷纷鼓掌,并唱起了印尼国歌。苏西洛总统也加入他们一起唱了起来。“当时有几个印尼客人对我们的导游说,总统都选择来桂林,我们回去要叫朋友们都来。”王晨臣回忆。
王晨臣觉得,苏西洛就是桂林旅游的形象大使。“自打他来到桂林后,我们景区接待的印尼游客不断增长。我期待着有一天苏西洛总统能够再次来到桂林,我会在接待时告诉他,桂林的旅游在快速发展,生态环境、山水资源仍保护得很好。我们欢迎印尼游客朋友,以及世界各地的朋友都来桂林,来芦笛岩游览,我们将以更优质的服务来接待他们。”
越来越多的印尼客来到桂林
“印尼客人最喜欢桂林的漓江、两江四湖、阳朔、龙脊等。”据印尼游客接待量位居前列的广桂国旅负责人刘先生介绍,许多印尼游客来桂林后,对桂林美景恋恋不舍,隔段时间还会再来,“他们不仅对桂林的山水满意,对这里的食宿也比较满意”。
据市旅游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市每年印尼游客接待量已达到4万人次左右,许多印尼游客来中国的首站都会选择桂林。而2000年前,每年仅有1.5万人次左右印尼游客到桂林旅游。
据刘先生介绍,穆斯林游客对衣、食、住、行、购等许多旅游服务细节都有严格要求。针对穆斯林游客的需求,这几年,我市各旅游企业都在不断完善接待设施,在提升“硬软件”上同时下功夫,让不少印尼的穆斯林游客宾至如归。“曾经有几个印尼客人在回去之前跟我们导游员说,桂林山水很美,这里的食宿也令我们感到满意,我们会把桂林的所见所闻带回国去,让更多的穆斯林游客亲自来桂林感受”。
印尼人民大部分是穆斯林,为了吸引这些客人,我市的一些旅游企业还采取了建立“联盟代理”的新思路,在印尼成立“桂林旅游大联盟”,不断吸收穆斯林旅行商加盟,专门设计桂林线路,向桂林输送穆斯林游客。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印度尼西亚加入“桂林旅游大联盟”的穆斯林旅行商达10多家。这几年,我市通过到东南亚国家搞旅游促销积极推介、鼓励包机直航、扶持培育市场等多种方式,吸引了不少印尼游客的光临。目前,到桂林旅游的东盟客人中,印尼游客数量排名第四位,并有逐渐赶超前面几个客源地的趋势。
市旅游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市场已经成为桂林入境旅游接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我市将继续努力开拓印尼市场,加大旅游促销力度,不断改善两地的交通条件。“我们将努力在2015年之前开通桂林——— 雅加达和桂林——— 巴厘岛的航线,让更多印尼人民了解桂林的美丽,感受中国人民的热情好客。”这位负责人说。
印尼留学生爱上桂林
“从电视上看到彭丽媛身穿印尼传统服饰‘纱笼’,观看了巴厘岛民俗生活展示、当地传统歌舞表演及民间传说演出,我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从印尼来桂林留学的郑慧尔兴奋地说,希望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能更加增进两国友谊,两国应携手努力,互相助力,共同圆梦。
习近平主席在印尼的演讲,在桂林高校的印尼留学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目前,郑慧尔留在广西师范大学当了一名老师,负责印尼留学生管理工作。郑慧尔十分看好在中国留学的前景。她告诉记者,中印教育交流有利于传播两国文化,广西最大的特色就是主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印尼和中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在有好多广西人在和印尼人做生意,能够掌握中国的语言更方便贸易往来。
谈到就业选择,郑慧尔认为,留学生无论是回到印尼或是留在桂林都会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我最后选择留在桂林,因为我喜欢这里优美的风景,喜欢这里相对慢一些的生活,希望通过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两国友好,传播两国文化”。
与郑慧尔一样,从印尼来桂林留学的广西师范大学学生吴家春也十分看好留学的前景。他已在桂林接受了一年多的企业管理教育,能说一口较为标准的普通话。
“随着以后两国每年互派100名青年访问对方国家,中国还向印尼提供1000个奖学金名额,将有更多的印尼学生到中国留学。”吴家春说,桂林不仅山水秀美,而且文化深厚,是不少印尼学生留学的首选地。
吴家春告诉记者,几年前,中国承建了印尼泗水—马都拉大桥项目,当时参加建设的印尼人当中,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工人,除了发自内心感谢中国外,都对中国企业管理理念表示称赞。“我努力在中国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力争毕业回到印尼,把中国的企业管理理念传授给更多印尼企业管理者”。
据印尼驻华使馆统计,目前在中国学习的印尼留学生约为13000人。近年来,从印尼来桂林留学的学生规模持续扩大,广西师范大学从2007年在印尼设办事处至今,已培养了2000多名印尼留学生。目前到广西师大的印尼学生日益增加,现有100多名来自印尼的留学生,他们留学的目的也从参加语言培训转为攻读学位,国际贸易、汉语言文学等成为热门专业。2011年,广西师大与印尼玛琅国立大学合作共建了孔子学院,在当地积极开展汉语教学与文化交流活动。
在桂印尼归侨为祖国强大自豪
在位于桂林市东南部的桂林华侨农场宽敞明亮的文化馆中,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演出:印尼归国华侨们抡动沙锤、敲响手鼓、拉起四弦琴,动情地唱起《梭罗河》《哎哟妈妈》《星星索》等印尼民歌,跳起欢快的舞蹈。
这是印尼归国华侨们组建的夕阳红音乐队。今年已68岁的邹应接就是其中一员。
桂林华侨农场在1960年安置了从印度尼西亚回国的华侨1980人,目前仍然有700多名印尼归侨在这里居住。连日来,邹应接和他的邻居们一直在热议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的访问,并为祖国的强大由衷地感到自豪。“习近平主席所到之处,处处受欢迎。祖国强大了,我们的腰板也硬了,作为中国人、桂林人,真的好自豪。”邹应接高兴地说。
邹应接告诉记者,1960年他回到桂林,那时候住在没有厨房和卫生间的泥砖、瓦木结构的简易安置平房里,现在都住上了新楼房。老人带记者到他的家里,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宽敞明亮,彩电冰箱家具样样都有。
老人说,除了自己的生活变得好了,这些年来最大的安慰就是,和印尼的亲人朋友恢复了密切的联系。他说,初中之前都是在印尼生活,有很多的同学朋友,还有一个亲姐姐在印尼生活,但是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交流不便,与朋友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随着这些年来两国的友好邦交,我们和印尼的家人、朋友的往来也密切了。”2008年和2012年,老人带着妻子和女儿去印尼探了亲,他说:“我们去了以前居住的西爪哇岛,和老朋友聚会,我们给他们带去了‘桂林三宝’,还有腐竹,他们都非常喜欢。后来,印尼的亲人朋友来桂林看望我们也带着印尼的服装、咖啡、香料等。不少朋友来过桂林后喜欢上了刘三姐,因此我们还会给印尼的朋友寄刘三姐的山歌。”
老人说,现在自己经常和印尼的亲人通电话,印尼发生海啸的时候,他还和其他侨民给印尼捐款,“两个国家的友好交往,让我们和亲人之间心贴着心,也因此过上了安心舒适的生活”。
现在,邹应接和音乐队的队员们每周一、三、五排练印尼歌舞,还参加过市里组织的一些大型文艺演出。他们也经常做印尼美食与大家一起品尝,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报道链接: http://epaper.guilinlife.com/glwb/html/2013-10/10/content_1530519.htm
作 者:桂林晚报记者邱浩 庄盈 周文琼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桂林晚报》采访我校印尼教师和留学生,传播中印尼传统友谊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