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视点  深度报道

正文字体:

校新闻网践行“走转改” 师生盛赞新闻“有看头”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大学生通讯社 李雨聪 梁礼曾 赵茜 黄 日期:2013-06-21 点击:3722

       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形势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我校积极响应号召,对校新闻网的新闻采写和报道作出了积极调整,努力进行创新报道,校新闻网把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师生的民生点滴作为宣传的主题,把普通师生作为报道的主角,接地气、讲实话、动真情,组织新闻采写人员深入基层,做短新闻,做活新闻、做师生关心的新闻,校园网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士了解师大的窗口,此举也得到了学校广大师生的赞誉和肯定。


       做深入贴心的报道


      不只有通篇的叙事,不单是生硬的语言,更多的是生动的言语、真实的情感、质朴的精神,校新闻网的记者们更多的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另一个角度记录着一个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感人故事。校新闻网的变化给师大校园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3月,校新闻网上一篇《义务理发三十余载 雷锋精神从“头”坚持》的学雷锋专题报道受到了我校学生们的关注,一时间,我校政治与行政学院退休教师林学荣义务为我校退休教师、校企员工和周边群众义务理发三十余年的事迹在同学间传开,林老的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同学们。


       “做一件好事很容易,做一辈子好事就必须要坚持。林老的这句话我会牢记于心,并在未来付诸实践。”政治与行政学院的郑同学毫不掩饰对本院退休老教师的崇敬之情,“虽然我是政行学院的学生,可是在看过校新闻网的报道前,我压根不知道我们学院有这么一位德高望重的好教师,林老师这样朴实的心态很值得我学习。”后来,林老的故事还被《中国教育报》所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来自教育科学学院的周同学在表达对林老的钦佩之余,也对校新闻网展现出来的变化感到欣喜。他说:“校新闻网的报道多了很多专题,更有针对性也更贴近我们,我们看到了很多不为我们所知的故事,这样的转变更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我们班的许多同学都开始对这些报道感兴趣了。”


       法学院的刘同学也留意到了校新闻网的变化,她告诉记者,“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驻村书记的一天’和‘关爱女孩’的专题报道,看了这些图文并茂的专版报道,我深深被感动了,以前一直不知道这些人的存在,原来他们离我们这么近,坚守岗位、无私奉献这都是我们一直追寻的正能量啊。”刘同学这样描述她的感受。


       “看到校新闻网挂出的一张张毕业照,就想起了我大学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真的很舍不得。”文学院的大四刘同学看到校新闻网推出的“毕业季•致青春”专题报道后,深受感动。


       据了解,校园新闻网上连续推出 “驻村书记的一天”、“关爱女孩”等专题报道,以图文并茂的专版、专题形式,真实的反映出学校师生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感人举动,以凝聚正能量,鼓舞广大师生克服困难、积极工作的热情和干劲。同时校园新闻还以系列化、专题化、深度化宣传报道为重点,策划推出了“喜迎新学期”、“身边的雷锋”、“我们的教代会”、“中国梦•师大梦”、“祈福雅安”“毕业季•致青春”“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文明师大”等一系列专题报道,进一步深入基层,反映广大师生的生活,以师生的情怀、师生视角、师生故事阐述广大师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幸福生活,切实以文风的改进,促进了校园舆论引导水平的提高。



       做服务一线的报道


       把镜头对准师生,把篇幅留给师生,用文笔突显师生百态,用图片记录校园点滴。近日,在校新闻网上,各学院的精彩特色活动纷纷亮相,争奇斗艳。


        对于经常关注校新闻网的同学,这一变化是深有体会的。音乐学院2012级音乐会刚刚落下帷幕,该学院的梁同学当天恰好有事外出,没能到现场的她感到非常遗憾,但第二天浏览校园网时看到登出的报道非常惊喜。“随便浏览网页,没想到会看到昨晚自己错过的音乐会,看到自己学院的新闻感觉十分亲切,也弥补了自己不能到场的遗憾,真心很感谢我们校园的新闻工作者。”


       “对于学院举办的一些活动,我都习惯上校园网看看相关新闻,有时候甚至是看过了校新闻网的报道,才知道原来学院举办了这些活动,关注校园网可以保证自己不‘与世隔绝’哦!”电子工程学院的顾同学也有同样的感觉,“我在关注校新闻网相关报道的同时,还向宿舍同学传递活动预告和讲座信息。”


       “看完校新闻网上对我校马龙啦啦队为中国夺下首个团体世界冠军后的报道后,我才知道这一喜讯的。当时看完报道后,我是无比自豪啊。”数学与科学学院的苏同学激动地说,“校新闻网更新速度快,讯息也比较及时,各学院的特色活动,我们都可以看到。”


        “看到校新闻网对《桂林山水中的文化印记》系列讲座的报道后,我第一时间就了解到了讲座信息,后来每次讲座我都过去听,真是受益匪浅。”文学院的一名大二同学这样说。


       “看到校新闻网对我校服务在科研、教育第一线的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新闻报道后,我对我们学校的发展充满信心。”环境与资源学院的一名老师这样说。


       校新闻网用师生的朴实语言引导校园舆论,针对当前师生们普遍关心的校情民情、教代会热点、学校教学改革发展做好思想引导。化学化工学院的邓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阶段校园新闻实行‘走转改’非常有必要,高校媒体应深入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把话筒、镜头和笔触对准基层群众,把版面和时段多给广大师生。”


       据记者了解到,新闻网更加侧重于对基层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师生员工的学习、研究和工作情况。截至2013年5月末,学校教学、科研类稿件共发稿50余篇,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0%;学院教学、学生活动类稿件共发稿130余篇,较去年同期增加了80%。同时,区内外媒体也加大了对我校新闻的宣传报道力度,传播了师大新风貌和正能量。



       做简练经典的报道


       运用群众语言,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校新闻网的诸多变化也让老师们眼前一亮。


       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教师办公室里,老师针对校新闻网的变化打开了话匣子。“我几乎每天都看校新闻网的师大要闻,对于学校近期开展的活动加深了解。”细心的李老师还发现这段时间新闻网上会议类报道的数量和字数少了很多,“切合实际,简洁明朗,省时省力,这个变化真挺不错的。”


       一旁的鲁老师听也忍不住发表自己的看法:“高校媒体的受众主要为教师和学生,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在与师生的交流互动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些都是校新闻网应该传递的东西,近期推出的图片新闻都很好的契合了师生对于校园新闻的需求,校新闻网越来越有看头了!”


       据悉,校党委宣传部结合高校新闻报道的特点,制订了我校关于改进新闻报道的具体实施细则,摒弃过去“有数量无质量,有长度无深度”的文章和“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习惯倾向,严格控制字数,力求开门见山、重点突出。对校领导出席会议、活动的新闻均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同时压缩了会议类报道的数量和字数,进一步做好新闻报道的“标题工程”,力求简洁明确,一目了然,切实改进了文风。


       “校新闻网越来越有看头了。”这是记者在采访同学们关于校新闻网变化的问题时听到最多的回答,校新闻网正以她独有的魅力影响着她的受众,以师生的情怀、师生的视角、师生的故事阐述师大学子共同难忘的校园生活,成为记录师大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作    者:大学生通讯社 李雨聪 梁礼曾 赵茜 黄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