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前,我校育才校区的“越南学校纪念馆”第二期工程落成,《广西日报》分别于3月19日第6版和3月21日第7版刊发我校“越南学校纪念馆”落成仪式和中越学子深厚情谊的报道文章,这充分展现了我校与越南的深情厚谊和我校国际交流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现转载《广西日报》两篇报道如下,以飨读者。
不可替代的“正能量”
日前,听到坐落在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的“越南学校纪念馆”第二期工程落成,笔者欣然前往参观采访,感悟有加。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两邦友好源远流长。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亲手缔造的中越友谊万古流芳。胡志明主席曾说:“中国革命和越南革命的关系真是:恩深、义重、情长。愿友谊之光,万世辉煌。”
20世纪50-70年代,越南人民正进行艰苦的抗法、抗美战争。在毛泽东主席和胡志明主席的亲切关怀下,越南一批学校迁到广西办学并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无私帮助。他们成为了第一代“育才人”,当时共有1000余名越南学生分别到南宁、桂林、庐山留学。
1967-1975年,越南的阮文追少年军校,越南南方的阮文贝学校、武氏六学校和民族学校在桂林举办,时称“九二”学校,培养学生约5000多人。他们自喻为第二代“育才人”。
上述学校为越南共培养了1万多名优秀人才。为越南抗法、抗美、解放南方战争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中越两国人民友谊史上谱写了一曲不朽的颂歌。
广西师范大学的将军桥校址、王城校区、尧山校区和育才校区,曾分别是特科学校、育才学校、中国语文专修学校和“九二”学校的办学旧址。广西师范大学的部分师生和干部有幸参与了这些学校的办学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昔日从广西师范大学校园里走出去的青少年,在越南卫国和建国大业中迅速成长为越南党政军和各行各业的骨干。不少人成为了越南党和国家领导以及省部级干部、军队将领、知名教授、科学家和企业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批又一批越南青年踏着父辈的足迹来到广西师范大学留学。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第三代“育才人”。至2010年,已有近1万名新一代越南留学生学成回国。如今,广西师范大学成为了中国招收越南留学生最多的高校之一。
据了解,为铭记历史、启迪后人,广西师范大学历时2年多时间,投资300多万元,利用越南学校旧的校舍建设,终于在中越建交60周年之际,建成了越南学校纪念馆一期工程。如今,该馆陈列有大量的历史图片、资料及实物,馆内还陈列了越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陈庭欢、越南政府副总理阮善仁等几十位杰出校友的照片。该馆用史实和事实说话,比较完整地再现了那段尘封多年的、鲜为人知的历史,见证中越两国人民之间的真诚友谊。纪念馆的建成,也极大地丰富了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内涵,凸现了广西师范大学对外合作办学的悠久历史。
当初,越南学生在桂林期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他们与桂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感。很多学生也将广西师范大学视为自己的母校和精神家园。因此,越南学校纪念馆的建成,不仅受到了越南学生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中越两国政府的高度肯定。
据悉,2010年5月开馆以来,桂林育才学校(含其他越南学校)相继有数十批老校友、越南青年代表团、越南人民军代表团专程前来参观,为越南人民了解中越这段史诗般的历史,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我国档案局、外事局、全国人大、中国科学院、区内外多所高校的领导、院士也慕名前来参观;桂林市大中小学校的师生也将越南学校纪念馆作为一个国际主义教育基地。建馆2年多来,已接待中越参观者2万多人次。
可以预见,越南学校纪念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正能量”作用。
重走先辈路 再续中越情
——访越南学校纪念馆越语讲解员陈碧芳
3月12日,正值植树节。山水秀美的桂林树木新绿,春花初放。在这“胜日寻芳漓江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时节,记者来到了坐落在漓江边上的广西师范大学参观,在参观“越南学校纪念馆”时,惊喜地发现中文说得字正腔圆的越南留学生陈碧芳。
陈碧芳是该馆的讲解员,在聊天中,得知她的爷爷、父母都曾在广西留学,而且父母与她皆为广西师大校友。“无巧不成书”,在漓江之滨,记者真的寻到了“芳”——陈碧芳一家三代与广西尤其是桂林结下不解之缘,在他们的一生中,中国的文化不仅滋润着他们的成长;随着岁月的洗练,他们的中国情怀越来越浓厚。
陈年往事口中述
“越南学校纪念馆”由越南学校部分校舍改建而成,设有育才学校和“九二”学校陈列室等,并建有越南研究中心和越南留学生活动中心。在陈列室中,那些泛黄的课桌、凳子、书包……当年越南学子穿的校服、戴的帽子、用过的碗……让人恍如回到了昔日,行走在这些陈列物品之间,让人感觉时光倒流。
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越南一批学校迁到广西,在广西师大先后成立了育才学校和“九二”学校,统称为越南学校,先后有1万余名越南青少年从这里学成回国,其所培养的大批人才为越南的卫国和建国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不少学生后来成为越南国家领导和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作为讲解员,陈碧芳在中越参观者来到纪念馆时,声情并茂地将这一段包含有中越两国深情厚谊的历史娓娓道来。
“当我的讲解得到参观者肯定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开心、光荣和自豪!”2011年以来,陈碧芳为数不胜数的中越友人做过无数次讲解。做讲解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陈碧芳为了做好这份工作,背了许多历史材料,做了无数次练习。陈碧芳作为一名在广西的越南留学生,在谈到纪念馆时说:“我很感激广西人民对这份特殊的中越友谊的保护、记录和传承。”纪念馆中也展出有陈碧芳和前辈合影的照片,不少参观者从照片中认出了这位美丽的越南讲解员。每当此时,陈碧芳心头除了溢满自豪之情外,还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她说:“当他们认出我时,我最大的感受是感恩。”对于中越友谊,对于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她充满了感恩,“由于有着这样的中越友谊和家庭,我才能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
碧水青山情深处
桂林地灵人杰,在这片大地上孕育了一批特殊的人杰——越南学校的学子,这些学子中就有陈碧芳一家祖孙三代。
儿时的陈碧芳就常常听爷爷和父母讲起中国以及他们在广西学习的故事,从小就对中国产生向往。自2004年起,南宁每年一届的中国-东盟博览会都举办得如火如荼。有了这样的机缘,陈碧芳在2007年来到广西师大读本科的事情就水到渠成。
陈碧芳本科入学时,是在她妈妈苏氏碧凤的陪同下到达广西师大的。在尚未到学校之前,母女俩并不知道这就是苏氏曾经的母校。“当我妈妈陪我来到广西师大育才校区的时候,看到学校的样貌依稀与记忆中的越南学校相似,一番探寻后,才知道这就是当年妈妈读书的学校。”陈碧芳在述说父母和爷爷的故事时,沉浸在历史的回忆中,做起了介绍她家族的“讲解员”,讲述着她爸爸、妈妈和爸爸的爸爸的故事:
我的家乡在越南中部最大的港口城市——岘港,爸爸陈光勇和妈妈苏氏碧凤在小学6年级的时候,也就是1967年来到桂林。他们在这里学习了2年,后来双双到罗马尼亚学习,在这段时间里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最后结成伉俪。我爸妈都很喜欢桂林这座城市,很留恋广西师大这所学校。在我妈妈的一篇回忆文章中,有这样的描绘:“学校宽敞漂亮,有游泳池、球场、图书馆和小卖部等等,学校的南面是一片大大的桃树林,开花的时候,整片林子都变成鲜艳的粉红色……”
据陈碧芳介绍,她爷爷陈春提于1954年来广西读南宁育才学校。“爷爷喜欢中国古典文化,主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他回国后在胡志明市人文社科大学做老师。我对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就是受我爷爷影响的,我在越南的时候就从爷爷的藏书里看过越南语的中国四大名著。我们一家对中国,尤其是对广西、对桂林、对师大都特别有感情,借用我妈妈那篇回忆文章中写的诗,最能表达我们一家的感情:‘当我们还在这里时,这儿只是居住的地方;当我们离别的时候,土地突然化成灵魂’……”
芳踪倩影友谊出
陈碧芳从小就从爷爷那儿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初见她时,留给记者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那古典的气质。陈碧芳2007年来到中国时,还是一位不会说汉语的越南留学生,现在她已经成长为能说一口流利汉语、琴棋书画精通的二年级研究生。
来中国的第一个中秋节,她被妈妈当年的恩师——卢美念老师邀请到家中,与卢老师一家人一起包饺子、吃月饼、赏月、聊天,度过了一个开心的中国团圆节。6年的留学生涯,她收获了很多。他父亲对她的评价是“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自信、有能力、有抱负的青年”。她最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喜欢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来到中国后,她重看了中文版的四大名著。
在中国的众多民族乐器中,陈碧芳最爱古筝。来到桂林后,她自己拜师学艺3年多,学会了弹奏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曲目。在广西师大的迎新、迎春晚会及校庆等活动中,经常活跃着陈碧芳的倩影。她不仅会表演越南民族舞蹈、唱越南歌曲,还会表演古筝。在陈碧芳的身上,越南文化和中国文化融汇成一体。
谈到未来,陈碧芳打算研究生毕业后,先回国当一名大学汉语老师,传播中国文化,成为中越友谊的使者;将来,有机会还想回中国继续读博深造。
陈碧芳曾在2012年广西师大国教院举办的汉语演讲比赛中夺得一等奖。在演讲中,她吐露她内心的真情:“在广西师大的6年,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愿意成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让更多的人享受学习汉语的乐趣,为越中人民的友谊搭起一座桥梁。”
附原文链接:
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3-03/19/content_799612.htm
http://gxrb.gxnews.com.cn/html/2013-03/21/node_11.htm
作 者:《广西日报》记者林涌泉 实习生 岑园园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广西日报》刊发我校学子再续中越情报道截图
,《广西日报》刊发我校越南学校纪念馆第二期落成仪式报道截图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