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资讯  媒体师大

正文字体:

《桂林日报》:小山村里的大变化(图文)



来源:新闻中心 作者:桂林日报记者 秦紫霞 通讯员 李倩 日期:2012-12-17 点击:4452

        每天傍晚时分,资源县梅溪乡咸水口村的文化广场上就开始热闹起来。来自五个屯的村民们纷纷聚集在这里:有的跳舞、有的通过村里的LED大屏幕看新闻、有的在小卖店里和店主讨价还价……伴着馨黄的路灯,显得格外有生气。而半年前,这些都还没存在。

       2012年4月,广西师范大学选派干部梁裔丹来到了资源县梅溪乡咸水口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刚入村时,村民们对他的到来充满了疑问。村民仇家荣回忆道:“我当时觉得,一个大学里来的人能在我们农村里干点什么?能安下心工作就不错了。”半年过去了,再提起梁裔丹,仇家荣笑了:“我还真没想到,那么短的时间,我们村面貌就不一样了,有路有灯还有了大屏幕,提前享受起了城里人的文化广场。”

      

       家里家外的灯都亮了

       咸水口村位于有“世界丹霞之魂”之称的八角寨风景区所在梅溪乡,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人多地少,且多为山地。受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村里大部分的年轻小伙子都选择了外出务工。据统计,全村近三分之二的人外出打工,占青壮年劳动力的75%,劳务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80%。打工回来的村民们,纷纷修建了新房,可家门外的路却依旧泥泞不堪、村与村之间没有路灯,一到晚上漆黑一片。

       “村委会没有集体经济,基础建设跟不上,搞好基础设施是头等大事。”刚刚到咸水口村的梁裔丹就坚持吃住在村里,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咸水口村的家家户户,踏遍了全村的一草一木,把走访群众、深入调研作为工作重点,摸排阻碍村里发展的症结。

       谢家湾与村里之间有一座铁索桥,修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桥上许多木板都腐坏了。由于绕路要多走2.7公里,所以谢家湾屯的村民们还是坚持在桥上来来往往。“我还记得刚刚到村上的时候,看见那座破旧的桥上还有村民们开着摩托车走,桥晃得厉害,我心一惊啊。”梁裔丹回忆道。

       想建设,却没有资金,村委会没有集体经济,连办公经费都严重不足。梁裔丹就自己花钱先垫资,跑企业资助。通过他的努力,谢家湾屯的铁索桥修好了,路灯也亮了,梁裔丹还设置了系统,把村里的路灯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村民们晚上出门方便了。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对于农村建设是有很多政策支持的,我们也算是赶上了好时机。”梁裔丹带领全村人通过争取国家扶贫款项和自筹资金等多种形式,硬化了谢家湾、鸭头屯的屯级公路;扩建咸水口青云桥至咸水洞达界的公路;硬化青云桥一二组的进户道路;完成了青云桥和杨家院的防洪堤工程;筹资重建了谢家湾自来水工程;修建东边岭自来水工程,自来水网络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并且75%的居民使用上了清洁能源——— 沼气。

  

       孩子们的免费“热水器”

       上任的第二天,梁裔丹就拜访了咸水口村小学,这是一所中心完小,全校共200多名师生。师生学习生活配套设施简陋,即使在严冬师生们也没有热水洗漱,孩子们吃完饭后,老师就用炒菜的大锅给孩子们烧热水。这个场景一直让在师大干了10多年后勤工作的梁裔丹记忆犹新。

       “再苦不能苦孩子嘛。我本来就是做教育工作的,就算咬牙也要把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建设好。”梁裔丹下决心解决学校住宿生的洗热水澡问题,梁裔丹利用自身优势,联系企业、厂家,为学校“量身定做”了目前较先进的空气能热泵热水系统,彻底解决了100余名住校师生的洗热水澡问题。

       10月17日傍晚,孩子们排着队免费用上了城里大学里才有的“热水器”。“我们这边本来温度就比外面低上一到两度,到晚上就更冷了,免费的热水,解决了孩子们的迫切需要啊。”咸水口完小的蒋春来老师说。

       另外,梁裔丹积极联系社会企业捐款1万余元,用于改造学生宿舍和教学用具;“咸水口村教育基金会”,也开始发挥作用。目前,教育基金已资助了5名大学生,资助金额1.1万元,还对评选出的村完小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奖励。



       大屏幕连接的“大世界”


       有了硬件,软件也不能落后。梁裔丹在村委会的配合下着手启动了村委会活动广场宣传专栏——— “LED”显示屏。该显示屏高2.2米,宽3.3米,在整个资源县尚属首例,被称为“资源第一屏”。今年十八大召开期间,村民们就是在这个“大电视”前收看的。梁裔丹告诉记者,依托这个显示屏,村委会建立了咸水口村文化广场,文化广场附设有文化活动室、阅览室。据了解,该广场的主要职能是宣传国家政策、方针,党员干部培训、村民致富项目推广及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目前,远程教育广场已经投入使用,通过远程教育,让广大村民开阔视野,文明健康上网学习。与此同时,村卫生室的改造和农村书屋的扩建也完成了。目前,改建后的卫生室和书屋已投入使用。

       说起这半年的改变,老村长杨有清很是感动:“梁书记的到来给我们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风尚,打造村文化广场,凝心聚力,把党员和致富能手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带着我们搞基础建设、抓增收项目。我在村里那么多年,还没想过村里会变得这样好。”

       “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来到这里,就应该努力把这里建设好。下一步,我打算为我们村发展旅游经济。我还有一份《梅溪乡咸水口村新农村建设的五年工作规划》呢。”梁裔丹笑着说。而梁裔丹只是我市农村第一党支部书记的一个缩影。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身影,正活跃在各个村庄里,默默为我市的新农村建设努力着。

 


    作    者:桂林日报记者 秦紫霞 通讯员 李倩
    发布单位:新闻中心

《桂林日报》2012年11月28日报道我校挂职干部事迹

《桂林日报》2012年11月28日报道我校挂职干部事迹



分享
0

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广西师范大学新闻网”。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负责。

③ 有关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联系。

※ 联系方式: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Email:xinwen@gxnu.edu.cn